网站首页  
清丰县档案信息网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韩村乡 | 固城乡 | 马庄桥镇 | 柳格镇 | 双庙乡 | 纸房乡 | 六塔乡 | 瓦屋头镇 | 巩营乡 | 仙庄镇 | 马村乡 | 高堡乡 | 大流乡 | 古城乡 | 阳邵乡 | 大屯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业务指导
对档案馆编研工作现状的思考
来源:阆中市档案局  更新时间:2014-10-20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档案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事业主体,在新形势下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大编研意识,如何拓展档案工作思路,加大编研工作力度,是档案事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通过对阆中市过去30年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梳理,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发,现结合本人的肤浅认识,就当前大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档案编研工作谈谈认识。

一、过去工作回顾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业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前十五年是我市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初创时期, 当时档案收集整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受到极大地限制。后来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档案工作遭到严重冲击,此阶段根本没有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前为第二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开始拨乱反正,我市档案工作也进入了恢复期。19808月,阆中县档案局成立,使我市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我馆的部分老干部先后离退休。当时的阆中县档案馆人才青黄不接,县委根据上级关于各级档案局列入政府编制序列的规定,将我局列入政府序列,实行局馆合一体制,并定编到18人。同时,县委还根据我馆实际,选调了6名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中年干部充实到档案馆,并选派两人到四川大学档案专业深造,使我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从198211月开始,我馆的编研工作主要以编写一些史料为主。19877月,我们又正式出刊了《阆中县大事记要》。这些史料和大事记印发到各单位后,社会影响很大,在全县范围内一时兴起了一场史料热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到现在,是我市档案编研工作的第三阶段。

       这是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档案法制体系的健全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办公场所,给档案编研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从1988年开始,我馆在继续编写档案史料和大事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对馆藏档案资料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在1990年前后相继加工和编纂了如《清代、民国地方机构概况》、《阆中行政区划、街道及名称变更简介》、《阆中县民国时期历任县长简表》、《解放以来历任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简介》、《发展中的阆中档案事业》、《 重要会议简介》、《阆中市1912——2003年财政经济基础数字汇编》、《阆中市2000——2004年人事基础数字汇编》、《阆中市档案局、馆基本情况年报汇编》、《红色记忆》、《阆中绸厂兴衰沉浮记》等专题概要和史料等。二是通过与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合作,利用馆藏档案信息编辑出版了约64万字的《中共阆中县组织史》。三是在近十年间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编研出版了《阆中市档案馆指南》、《阆中名城档案》第1——3辑、《阆中党政领导名录》(上、下册)、《阆中市科技人才名录》等。四是先后成功举办了《阆中建市10周年成就展》、《建国60周年档案陈列展览》、《纪念建党90周年展览》。

        回顾过去,我馆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立足市情和馆情,主要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馆先后共编辑各种史料15, 各种专题概要及汇编87,出刊《大事记要》231期,编印《档案人员手册》、《名城档案》、《阆中党政领导名录》、《阆中市科技人才名录》等资料图书10种,计281.5万字3460册。我们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编研工作是地方综合档案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馆藏,以现实需要为主,兼顾长远,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以及本地区的中心工作。通过对阆中市档案编研工作的调查,发现地方综合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编研工作认识不足

       过去有的档案馆在开展档案工作中存在重业务指导轻馆务工作,重保管利用,轻档案资源信息开发的现象。有的档案馆虽然开展了编研工作,但没有确定专门的编研人员,搞编研要么是临时交办,要么就成了业余的事情,以致对该项工作时而做得好,时而停滞不前,忽冷忽热,没有使之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看重经济发展,认为档案编研工作不能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可有可无的事,更没有给予一定的投入。还有就是档案馆(室)对编研工作的宣传不够,没有让已有的成果性作品同广大群众见面,所以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我在收编《阆中市科企人才名录》资料时,个别领导对我们的编辑工作不理解,有的认为档案馆编书就是找赞助费,有的对选录对象有意见就不愿意提供资料。后来通过耐心细致地解说我们编纂的意义和目的,最终使他们打消了顾虑,转而积极为我们交送稿件,有的还对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总之,不论哪一个部门、那一个单位,只要领导重视了的事情,这个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很好。

(二)编研队伍人才缺乏,经费不足

         以阆中市档案馆为例,目前全局(馆)共有在职工作人员15,但实际有档案专业文化程度的仅2人,尤其缺乏擅长写作和懂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当前档案编研队伍人员老化,,人才青黄不接,编研业务素质低,是导致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编研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近年来,地方财政本来就对档案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更不要说在编研项目上能获得资金注入。既然经费得不到保障,所搞的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又无法向社会宣传公布,所以一些档案馆()就把编研工作束之高阁,像这样怎么能搞好编研工作呢?

三)档案编研的深度不够

       档案编研是的结合。有的档案馆(室)在过去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从而导致编研成果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数量多,精品少,编出的成果缺乏实用价值。如有的馆(室)至今仍停留在文件汇编、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会议简介等基础性材料的编写上,编研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上还是一片空白。二是常规性的编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材料少。有的馆(室)编研工作滞后于事情发展,编出的材料只有历史意义而不具现实影响。三是为历史服务的选题多,为现实服务的选题少。有的在选题上过分追求选题题目,忽视选题内容,编出的东西缺乏深度,言之无物,谈不上利用价值。

三、对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是党的十八大吹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档案编研工作者要从思想认识上有发展的意识,要在编研成果数量、质量、特色、学术水准、社会效益等方面坚持全面发展,从档案编研工作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上,从服务于全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服务于档案工作现实要求等角度,对档案编研工作进行全面推进。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档案编研意识

       首先要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编研工作要发展,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编研工作首先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岗位目标上,对编研工作要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和决策,要多向地方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编研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认识此项工作,并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其次是要多出成果,通过宣传成果产生编研工作社会效应。比如,我馆从1987年出刊《阆中大事记要》以后,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这项编研工作。20053月,时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的王星照同志在看到《阆中大事记要》后亲笔批示:阆中市档案馆编印的《阆中大事记要》很好,史料性很强,为确保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项刊载,应加强市委政府两办及新闻机构的横向联系,使此项工作做得更趋完臻。市委书记的批示是对我们从事档案编研工作的极大鼓舞,使大家更增添了搞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我们又通过馆藏档案资料举办了《阆中市档案陈列展览》,该展内容涉及阆中古今历史,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电视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广大市民争相前往档案馆观展。现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在视察了展厅后,称赞布展内容丰富,名城特色凸显,当即特批解决档案馆办展经费3万元。

(二)要大力加强档案编研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档案编研工作需要档案编研队伍的科学发展,需要档案编研人员从思想认识、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到协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今天,更是要大力加强档案馆的编研队伍建设。一是在有条件的县(市)档案馆应落实好编制,建立起相应的编研机构股或科(室)。没有条件建立股或科(室)的地方,都应当落实胜任编研工作的专门人员。二是要加强对编研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编研业务水平。三是保持编研队伍的相对稳定。有了稳定的编研队伍,编研人员积累知识才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稳定的连续性,才能较快地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在编研工作中有所建树。

(三)注重档案编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编研工作的全面发展,是从档案编研工作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出发,从服务于全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服务于档案工作的现实要求等角度,对档案编研工作的全面推进,它注重档案编研成果在数量、质量、特色、学术水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一、编研工作应立足馆情,在选题上要有新意。

      近年来,各地档案馆加大了对档案资料的接收征集力度,馆藏也进一步丰富,这为档案编研提供了大量翔实系统的资料。而档案编研是将馆内静态档案资源转化为动态、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加工制作过程,我们只有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让档案编研成果满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避免过大、过深的做法。要坚持以编为主,研究为辅的方针,不囿于习惯性的模式,在创新上多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第二、编研工作应突出地方特色,在编研成果上体现实用价值。

       一个地方的馆藏,最能反映该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虽是庞杂散乱的,但档案编研则可以跨越时空,将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彰显其地方特色,从而达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如我馆过去编研的《阆中县两千年来自然灾害概述》、《阆中县蚕丝生产的发展概况》、《阆中行政区划、街道及名称变更简介》、《阆中城建》、《阆中交通》、《阆中市区、乡镇基本情况》、《阆中受援项目介绍》、《阆中的风水、天文、科举、民俗文化》、《红色记忆》和《阆中绸厂兴衰沉浮记》等,都是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编研成果,它为人们了解阆中历史,资政决策、发展名城旅游产业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深受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欢迎。

第三、注重编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编研的方式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多样化。

      搞好档案编研工作不仅仅是档案部门或某一个编研人员的事,而是利用档案编研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在编研的方式上,把以自编为主转移到自编与合编相结合。过去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多以自编为主,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所限使编研成果迟迟不能出版,影响了编研作用的发挥。如采取与有关单位联合编研,不仅可以加快出书进度,提高编研质量,弥补经费不足,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扩大影响,沟通档案馆与其它各行业以及史学界的关系,从而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其次,在服务的内容上由供自己方便查阅为主,向主动为公众出版及社会发行转变。现在各地档案馆已不满足于编研成果仅为索引和方便查阅的功能,在满足档案馆利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优秀成果以公开出版的方式向社会发行,既扩大了档案编研成果的阅读范围,也增进了人们对档案史料和档案馆的了解。再次,在取材方法上,把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主转移到馆藏和对外搜集相结合。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地方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条件限制,一个很好的选题往往因馆藏材料不足而不得不终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档案馆如果采取馆藏档案和馆外资料、网络信息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编研工作,既满足了选题的要求,通过搜集资料也达到了丰富馆藏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基层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工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档案编研成果的需求,适销对路地编纂一些编研成果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又要考虑档案编研在档案馆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把编研重点放在对馆藏档案信息的有效转换上来,使档案编研工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浓墨添彩。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