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档案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事业主体,在新形势下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大编研’意识,如何拓展档案工作思路,加大编研工作力度,是档案事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通过对阆中市过去30年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梳理,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发,现结合本人的肤浅认识,就当前大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档案编研工作谈谈认识。 一、过去工作回顾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业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前十五年是我市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初创时期, 当时档案收集整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受到极大地限制。后来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档案工作遭到严重冲击,此阶段根本没有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前为第二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开始拨乱反正,我市档案工作也进入了恢复期。1980年8月,阆中县档案局成立,使我市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我馆的部分老干部先后离退休。当时的阆中县档案馆人才青黄不接,县委根据上级关于“各级档案局列入政府编制序列”的规定,将我局列入政府序列,实行局馆合一体制,并定编到18人。同时,县委还根据我馆实际,选调了6名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中年干部充实到档案馆,并选派两人到四川大学档案专业深造,使我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从1982年11月开始,我馆的编研工作主要以编写一些史料为主。1987年7月,我们又正式出刊了《阆中县大事记要》。这些史料和大事记印发到各单位后,社会影响很大,在全县范围内一时兴起了一场“史料热”。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到现在,是我市档案编研工作的第三阶段。 这是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档案法制体系的健全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办公场所,给档案编研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从1988年开始,我馆在继续编写档案史料和大事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对馆藏档案资料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在1990年前后相继加工和编纂了如《清代、民国地方机构概况》、《阆中行政区划、街道及名称变更简介》、《阆中县民国时期历任县长简表》、《解放以来历任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简介》、《发展中的阆中档案事业》、《 重要会议简介》、《阆中市1912年——2003年财政经济基础数字汇编》、《阆中市2000年——2004年人事基础数字汇编》、《阆中市档案局、馆基本情况年报汇编》、《红色记忆》、《阆中绸厂兴衰沉浮记》等专题概要和史料等。二是通过与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合作,利用馆藏档案信息编辑出版了约64万字的《中共阆中县组织史》。三是在近十年间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编研出版了《阆中市档案馆指南》、《阆中名城档案》第1——3辑、《阆中党政领导名录》(上、下册)、《阆中市科技人才名录》等。四是先后成功举办了《阆中建市10周年成就展》、《建国60周年档案陈列展览》、《纪念建党90周年展览》。 回顾过去,我馆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立足市情和馆情,主要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馆先后共编辑各种史料15期, 各种专题概要及汇编87个,出刊《大事记要》231期,编印《档案人员手册》、《名城档案》、《阆中党政领导名录》、《阆中市科技人才名录》等资料图书10种,计281.5万字3460册。我们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编研工作是地方综合档案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馆藏,以现实需要为主,兼顾长远,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以及本地区的中心工作。通过对阆中市档案编研工作的调查,发现地方综合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编研工作认识不足 过去有的档案馆在开展档案工作中存在重业务指导轻馆务工作,重保管利用,轻档案资源信息开发的现象。有的档案馆虽然开展了编研工作,但没有确定专门的编研人员,搞编研要么是临时交办,要么就成了业余的事情,以致对该项工作时而做得好,时而停滞不前,忽冷忽热,没有使之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看重经济发展,认为档案编研工作不能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可有可无的事,更没有给予一定的投入。还有就是档案馆(室)对编研工作的宣传不够,没有让已有的成果性作品同广大群众见面,所以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我在收编《阆中市科企人才名录》资料时,个别领导对我们的编辑工作不理解,有的认为档案馆编书就是找赞助费,有的对选录对象有意见就不愿意提供资料。后来通过耐心细致地解说我们编纂的意义和目的,最终使他们打消了顾虑,转而积极为我们交送稿件,有的还对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总之,不论哪一个部门、那一个单位,只要领导重视了的事情,这个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很好。 (二)编研队伍人才缺乏,经费不足 以阆中市档案馆为例,目前全局(馆)共有在职工作人员15人,但实际有档案专业文化程度的仅2人,尤其缺乏擅长写作和懂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当前档案编研队伍人员老化,,人才青黄不接,编研业务素质低,是导致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编研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近年来,地方财政本来就对档案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更不要说在编研项目上能获得资金注入。既然经费得不到保障,所搞的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又无法向社会宣传公布,所以一些档案馆(室)就把编研工作束之高阁,像这样怎么能搞好编研工作呢? (三)档案编研的深度不够 档案编研是“编”和“研”的结合。有的档案馆(室)在过去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从而导致编研成果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数量多,精品少,编出的成果缺乏实用价值。如有的馆(室)至今仍停留在文件汇编、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会议简介等基础性材料的编写上,编研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上还是一片空白。二是常规性的编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材料少。有的馆(室)编研工作滞后于事情发展,编出的材料只有历史意义而不具现实影响。三是为历史服务的选题多,为现实服务的选题少。有的在选题上过分追求选题题目,忽视选题内容,编出的东西缺乏深度,言之无物,谈不上利用价值。 三、对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是党的十八大吹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档案编研工作者要从思想认识上有发展的意识,要在编研成果数量、质量、特色、学术水准、社会效益等方面坚持全面发展,从档案编研工作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上,从服务于全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服务于档案工作现实要求等角度,对档案编研工作进行全面推进。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档案编研意识 首先要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编研工作要发展,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编研工作首先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岗位目标上,对编研工作要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和决策,要多向地方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编研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认识此项工作,并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其次是要多出成果,通过宣传成果产生编研工作社会效应。比如,我馆从1987年出刊《阆中大事记要》以后,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这项编研工作。2005年3月,时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的王星照同志在看到《阆中大事记要》后亲笔批示:“阆中市档案馆编印的《阆中大事记要》很好,史料性很强,为确保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项刊载,应加强市委政府两办及新闻机构的横向联系,使此项工作做得更趋完臻。”市委书记的批示是对我们从事档案编研工作的极大鼓舞,使大家更增添了搞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我们又通过馆藏档案资料举办了《阆中市档案陈列展览》,该展内容涉及阆中古今历史,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电视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广大市民争相前往档案馆观展。现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在视察了展厅后,称赞“布展内容丰富,名城特色凸显”,当即特批解决档案馆办展经费3万元。 (二)要大力加强档案编研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档案编研工作需要档案编研队伍的科学发展,需要档案编研人员从思想认识、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到协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今天,更是要大力加强档案馆的编研队伍建设。一是在有条件的县(市)档案馆应落实好编制,建立起相应的编研机构股或科(室)。没有条件建立股或科(室)的地方,都应当落实胜任编研工作的专门人员。二是要加强对编研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编研业务水平。三是保持编研队伍的相对稳定。有了稳定的编研队伍,编研人员积累知识才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稳定的连续性,才能较快地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在编研工作中有所建树。 (三)注重档案编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编研工作的全面发展,是从档案编研工作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出发,从服务于全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服务于档案工作的现实要求等角度,对档案编研工作的全面推进,它注重档案编研成果在数量、质量、特色、学术水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一、编研工作应立足馆情,在选题上要有新意。 近年来,各地档案馆加大了对档案资料的接收征集力度,馆藏也进一步丰富,这为档案编研提供了大量翔实系统的资料。而档案编研是将馆内静态档案资源转化为动态、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加工制作过程,我们只有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让档案编研成果满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避免过大、过深的做法。要坚持以编为主,研究为辅的方针,不囿于习惯性的模式,在创新上多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第二、编研工作应突出地方特色,在编研成果上体现实用价值。 一个地方的馆藏,最能反映该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虽是庞杂散乱的,但档案编研则可以跨越时空,将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彰显其地方特色,从而达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如我馆过去编研的《阆中县两千年来自然灾害概述》、《阆中县蚕丝生产的发展概况》、《阆中行政区划、街道及名称变更简介》、《阆中城建》、《阆中交通》、《阆中市区、乡镇基本情况》、《阆中受援项目介绍》、《阆中的风水、天文、科举、民俗文化》、《红色记忆》和《阆中绸厂兴衰沉浮记》等,都是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编研成果,它为人们了解阆中历史,资政决策、发展名城旅游产业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深受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欢迎。 第三、注重编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编研的方式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多样化。 搞好档案编研工作不仅仅是档案部门或某一个编研人员的事,而是利用档案编研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在编研的方式上,把以自编为主转移到自编与合编相结合。过去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多以自编为主,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所限使编研成果迟迟不能出版,影响了编研作用的发挥。如采取与有关单位联合编研,不仅可以加快出书进度,提高编研质量,弥补经费不足,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扩大影响,沟通档案馆与其它各行业以及史学界的关系,从而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其次,在服务的内容上由供自己方便查阅为主,向主动为公众出版及社会发行转变。现在各地档案馆已不满足于编研成果仅为索引和方便查阅的功能,在满足档案馆利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优秀成果以公开出版的方式向社会发行,既扩大了档案编研成果的阅读范围,也增进了人们对档案史料和档案馆的了解。再次,在取材方法上,把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主转移到馆藏和对外搜集相结合。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地方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条件限制,一个很好的选题往往因馆藏材料不足而不得不终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档案馆如果采取馆藏档案和馆外资料、网络信息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编研工作,既满足了选题的要求,通过搜集资料也达到了丰富馆藏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基层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工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档案编研成果的需求,“适销对路”地编纂一些编研成果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又要考虑档案编研在档案馆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把编研重点放在对馆藏档案信息的有效转换上来,使档案编研工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浓墨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