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中国对琉球的文化影响
在日本的强力吞并下,琉球这个千年古国、与中国有着500年特殊友好关系的中国友邦,虽然灭亡了,被纳入日本的统治,但是,在500多年的友好交往中,中国的文化滋补了很多琉球人的心灵,影响了琉球的社会面貌。因为明清时期的琉球作为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与当时世界上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的长期交往中,从中国吸收学去了很多东西,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传播到琉球,并融合进琉球文化中,从而使琉球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方面。从明代初期琉球官生到中国学习时,学习内容就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们回国后,自然把儒家思想带回了琉球。到明代后期,琉球又开始不断从中国聘请一些大儒为教师,入国教授生徒,这使儒家思想在琉球得到进一步传播。到了清代,儒家思想在琉球传播得更为广泛,不但留学中国的官生、勤学们学习儒家经籍,本国的入学士子学习儒家经籍,而且连国王及其子弟也都学习儒家经籍。儒家思想的传播,使琉球本国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大儒,明代的蔡坚,清代的金正春、程顺则、蔡温等人,他们在琉球尊圣人,重文教,建立孔庙和祭孔制度,推行儒教化政策,使儒家思想浸淫于社会,“礼乐文章殆与中华无异”。
在佛教的传播方面。明代中国派往琉球的使臣中,有些人笃信佛教。他们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九死一生之余到达琉球后,往往在琉球捐资建寺,报答佛祖对他们的沿途庇佑。例如,宣德年间的使臣柴山,宣德五年(1430年)在琉球捐资建立了大安禅寺,宣德八年(1433年)又在琉球“重修弘仁普济之宫”,“鼎造大安千佛灵阁”。这扩大了中国佛教在琉球的影响,引起了琉球僧人对中国佛教的向往,有的僧人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加入琉球的朝贡使团,前往中国。如明正统三年(1438年),琉球中山王就派遣琉球国报恩寺的住持裔则,随朝贡使团去中国,并请求中国授予他度牒文书。另外,清代也有中国僧人,随册封使团来到琉球,如嘉庆五年(1800年)册封使臣的从客中,就有一名佛号寄尘的僧人,随册封使团在琉球逗留了约半年之久。正因为中琉两国在佛教方面有所交流,所以琉球的佛教文化也部分受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琉球的佛教画像,很多即传自中国。
在天后信仰与关帝信仰的传播方面。天后也称天妃,闽台一带俗称妈祖,是航海人员笃信崇拜的海神。明初中国为了通贡方便,曾把福建的一批船工水手迁往琉球,这些航海者也把对天后的信仰带到了琉球,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那霸天使馆之东创建了一座天妃宫,俗称下天妃宫。此宫在琉球影响很大,琉球国的档案文书大多储藏在这里。不少人经常来这里行香致祭。此宫香火绵延五六百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毁于战火。明嘉靖年间的册封使郭汝霖、李际春等人在琉球期间,又在那霸久米村建了一座天妃宫,俗称上天妃宫。这座天妃宫也毁于二战中。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册使金魁、周煌等人赴琉球途中在姑米岛附近遇风后幸得脱险,为报天妃保佑之德,他们共同捐银,请国王在琉球姑米岛真谢港建了一座天后宫。这座天后宫至今尚存,且被列为冲绳县文物建筑保护单位。琉球人不但在天妃宫中供奉天妃像,而且有的人家里也供有天妃神像。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来华进贡的魏士哲,就从福建购回天妃神像及左右侍卫——千里眼、顺风耳奉祀在家中。这些神像一直被保存到现在。琉球人对天妃有着十分虔诚的信仰,对天妃奉若神明,祭祀特勤,天妃信仰成为琉球人的一个重要信仰。关帝即关羽,他在中国被尊为武圣,并在各地建庙祀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封使汪楫等人在琉球期间,捐俸五十金,在久米村的上天妃宫内,建了一座关帝庙,把中国本土的关帝信仰带到了琉球。
在宗法制度方面,琉球也受到中国影响。琉球人本无姓氏,明初与中国交往后,才开始有姓氏。许多人的姓氏都用汉姓,开始是国王和华裔琉球人用汉姓,后来琉球的一些王亲贵族也用汉姓,国王也赐予一些琉球人以汉姓。琉球也素无家谱,直到明代后期,一些福建移民的后裔,才开始仿中国礼俗,在琉球纂修家谱。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琉球中山王“令诸臣各修家谱,永垂为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建立谱司,考订并收藏官员家谱。琉球家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中国相同或类似。琉球以前没有家庙,直到清代后期,才由进贡使臣从福建学得中国的家庙制度,建立了琉球国王的家庙。
在法律制度方面。琉球本无严格的法律制度。只是到了清代,琉球人才根据中国的法律条例,逐渐建立起本国的法律制度。乾隆年间,国王命蔡世昌、王三德详译明清律例及《集礼》,参以本国情况,新制《赏罚法典》;命向天迪、马克义等人参考中国成法及本国旧例,编成《褒奖条例》一本、《科律》十八本。嘉庆年间,琉球又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大清律例》,回国后设馆讲习,加以传授。道光初年(1821年),琉球又根据《大清律例》,对《科律》重新加以修改增补,使之更加切于本国实用。
在学校制度方面。琉球本无设立学校、教授学生的制度。明代中国移民聚居琉球那霸唐荣后,在天妃宫设立讲堂,教授华人子弟,开始在琉球设立了私人学校。明清之际,琉球国王又委任教师为设在那霸的讲堂讲学,实际建立了官办学校。康熙年前,琉球又仿中国之制,在琉球首府的孔庙中设立国学,又在地方建立乡学,“凡村中冠童皆入学”,讲习中国的《四书》等书。学校也像中国一样建立考试制度,出《四书》题,并让作诗一首。
在职官制度方面。在与中国交往后,琉球的职官制度也深受中国影响。如,国王、王子以下的官员从高到低,依次分为九品十八级,即从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这显然是受中国职官制度中的正从九品官阶制度影响的。又如,一些官职的名称也同于中国,如世子、丞相、正议大夫、中议大夫、长史、通事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14日 总第2520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