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杨村乡 | 张果屯乡 | 韩张镇 | 千口乡 | 福堪镇 | 谷金楼乡 | 西邵乡 | 寺庄乡 | 梁村乡 | 元村镇 | 近德固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历史时空
中国和琉球:特殊友好500年(25)
更新时间:2013-10-22

中国和琉球:特殊友好500年 (25)
文章作者:沐 义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3-10-17 点击:61
 

     在风俗习惯方面。明初中琉通贡后,由于华人的迁入琉球、中国使团成员长期居住琉球、琉球留学人员与朝贡人员长期居住琉球等原因,中国的许多风俗习惯传到了琉球。服饰方面,明代琉球国王与官员的行礼服饰都用中国样式。清代琉球国王的朝服仍同中国,官员的帽子本来无缨,从乾隆年间起,“循依中华之冠”“上下一体设缨”。官员的平常衣服本来无里子,清代也学中国,开始有里子。琉球官员的服饰很多都从中国购买,属于“中国制造”,福建就专门有这样的店户。琉球本不用伞,到了尚巴志国王时,才让贡使从中国带回凉伞使用。琉球一些重要的食物,也传自中国。如番薯,万历年间由琉球野国村的一位总官从中国带回琉球,后在琉球灾荒之年起过很大作用。又如粽子、西瓜、烧酒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琉球的。还有琉球五月初五吃粽子,腊月廿七杀年猪,食用猪头、蹄膀、内脏,饮茶方法,宴会分别用筷子等饮食习惯,也从中国学来。琉球原来不树坟墓。中琉通贡后,流行于中国浙江、福建一带的椅子型坟墓渐渐传入琉球,到18世纪,这种墓制在琉球农村已相当普及。就连葬礼也受中国影响而渐用中国丧制。由于琉球采用中国历法,因此,琉球的岁时节令与中国相同,如正月初六以前贺年,清明节祭祖先,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喝蒲酒,七月十五举行盆祭,九月初九饮菊花酒,十二月廿四日送灶,除夕守岁等习俗,都与中国相同。与使用中国历法相联系,琉球对中国的干支法运用得也很普遍,不但用干支纪年纪日,而且用来记方位。琉球孕妇的一些禁忌习惯,如怕延长产期而忌跨马鞍、马缰,怕产婴脸黑而忌食墨鱼,怕产婴嘴豁而忌食兔、羊,怕产婴脸上带疤而忌看火灾等,都与中国习俗一致或接近。琉球婴儿出生6日后举行满产仪式,婴儿脐带放在床下妥为保存,儿童替换成牙时把换下的上牙扔到房子上、下牙扔到床底下等习俗,与中国南方大致相同。琉球祭祀孔子、天妃、海神、龙王、关帝、土帝君等,这些神 都来源于中国,祭祀时必用香炉并要烧香,祭品中用猪肉等习俗,也基本受纳于中国。在中国册封使臣的劝导下,琉球各地还在公共场所设立焚字炉,养成了敬惜字纸的习俗。
    在语言文字方面。中琉交往后,琉球国王学习汉语成为时尚,汉语的使用十分广泛。在今天琉球的方言中,仍有许多词汇的发音与中国福建方言相同,如吃饱了、阿妈、香片、龙眼、大碗、斗牛、斗鸡、猫、猪、南瓜、瓮菜等。汉字则是琉球政府与中国交往的官方文字,所有来往文书都用汉字书写,并用汉字抄写成册,汇编成书,以至我们今天仍可毫无障碍地阅读这些文书和书籍。中国皇帝赐给琉球国的所有汉字匾额,都曾在琉球王宫中悬挂;中国官员及琉球官员给琉球寺庙、建筑、名胜古迹的汉文题词、题联,也竖立或悬挂在这些公共场所;中国文人给琉球人写的汉文信札、题诗、题词,也在琉球人的家里收藏或张贴着。琉球人的汉诗也作得有模有样,一些人的汉诗集还刊刻出版,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文化艺术方面。琉球的音乐、戏曲、舞蹈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据琉球史书《球阳》记载,琉球自明初通中国后,“始节音乐,制礼法”,其音乐颇受中国影响。明嘉靖年间册封琉球的陈侃记录他所见琉球“乐用弦歌,音颇哀怨,尝译其曲,有‘人老不少年’之句,亦及时行乐之意”。明万历年间册封琉球的谢杰在其《琉球录撮要补遗》中记载琉球经常上演“姜诗得鲤”“王祥卧冰”“荆钗记”等中国传统剧目。清初册使张学礼在琉球曾观赏过走马、弄刀、刺枪、舞剑、鞠球、走索、烟火等表演,这些也都是在中国流行已久的传统艺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使徐葆光记载琉球乐器说:琉球乐器与中国无异,筝、笛等俱备,三弦柄比中国短三寸余,弹拨惟用食指。可见琉球乐器也与中国有渊源关系。甚至很多乐器就是从中国购买回去的,或者从中国购得原料回国后加工制作的。
     在手工工艺方面。琉球现存的石雕工艺,兼容吸收了中国石雕工艺的技术。其漆器制作也受中国影响,史料中有1667年琉球勤学陆得先在福州学习漆器制作,1690年琉球贡使在扬州学习漆器制作的记载。印泥制作工艺也是从中国学去的。1726年,曾先后多次到福州学习绘画的吴师虔,从中国学得印泥制作之法,而自制朱印色,在本国通用,从而改变了过去琉球印泥都从福建购买的情况。在绘画方面,从现存琉球古画看,其绘画从题材到技法都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
     在园林建筑方面。琉球的王宫、天使馆等重要建筑,都是模仿中国的式样而建造的,并采用了中国庭院的传统布局,甚至连王宫的围墙,都让中国册封使感到“略仿京城外墙园之制”。琉球的园林建筑也受到中国的很大影响,从布局到造景,从单体建筑到山水花木道路,从实景到景物的命名,都与中国园林如出一辙。因为这些园林建筑,有的是由中国使臣建造的,有的是由移居琉球的中国人后裔设计建造的。
     在医学方面。琉球医学最早从中国传入。《琉球国由来记》载:“当国有医师者,察度王世代,闽人三十六姓之中有医师哉。”可见是明初中国移民把医学技术带到了琉球。清康熙年间琉球人魏士哲到福建学习补唇医术后,成为琉球名医,并把补唇医术在国内推广。乾隆年间,琉球人晏孟德到中国学习医治口腔病的方法,获得妙方而归国,成为驰名国境的名医。还有衡达勇、从安次岭、松开辉、吕凤仪等琉球人,清代都曾到中国学习过外科、内科、防疫等专门的医术,从而把中国这方面的医术引入琉球。
     在生产技术方面。琉球的农具耝、犁等,皆仿中国;琉球的农作物山药、冬瓜、红薯、瓠子等的种子,都来自福建。特别是红薯的栽培技术,琉球曾于1605年、1695年专门派人到福建去学习而传回本国。琉球的制糖、纺织、酿酒、造船、烟花制作、制瓷、造墨、冶铜、制茶等手工技术,都先从中国学得,而后在本国应用、推广和改进,促进了这些技术在本国的发展,对本国人民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成为植根于琉球本土的文化。但它们的源头却来自于中国。
    尽管日本吞灭琉球后,禁用琉球这一国名,毁灭琉球本国的历史,改变琉球人民的风俗文化,但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琉球古国的历史、琉球与中国特殊友好500年的历史,仍被琉球人民所记忆,并不断被重新发掘和提起;中国对琉球文化的历史影响,仍在琉球社会现实中不断呈现出来;中国人民和琉球人民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独一无二、亲如一家、互助互惠、从不伤害的友好感情,也仍然被很多琉球人记在心里,并向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人和各国人诉说着。这,不就是中琉两国政府和人民500年特殊友好关系的价值、力量和意义的体现吗?
                                                                            
            (全文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17日    总第2521期    第四版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