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杨村乡 | 张果屯乡 | 韩张镇 | 千口乡 | 福堪镇 | 谷金楼乡 | 西邵乡 | 寺庄乡 | 梁村乡 | 元村镇 | 近德固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本地沿革
南乐概况
更新时间:2015-5-20

自然环境

 

位置面积  南乐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河南省东北边陲,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理座标:东径115°042″~115°2840″;北纬35°5855″~36°226″。有大广高速、南林高速、106国道、341国道。县城西去古都安阳82公里;东到鲁西重镇聊城90公里;南距龙乡濮阳40公里,省城郑州266公里;北达首都北京480公里。

    南乐县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1公里,版图略呈长方形,总面积624平方公里。四方顶端位置:东起福堪镇刘吕村东0.5公里,西至元村镇涨汪村西1公里,南至杨村乡东侯村南1公里,北到梁村乡吴家庄村北0.6公里。

 

地质地貌 南乐县境第三纪底板埋深在15003500米之间。第三纪以后至今一般为陆象沉积,整个地表由约1000米厚的黄土覆盖,处在渤海凹陷的西南部。县境东部是东(平)濮(阳)凹陷西北部的仰起端,西部为内黄隆起。据《濮阳市及邻区地震地质图说明书》载:南乐县境内有元村断裂。它是大名、南乐凸起与元村集拗陷的分界断裂,长44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北北西,为正断层。

南乐县属黄河洪积冲积平原,境内除西北、东南两黄河故道区有沙丘起伏外,地质坦荡,海拔在42米至50米之间,自西南略向东北倾斜,比降为1/4000。由于历史上大河曾多次过境泛滥,形成大小10处坡洼。面积较大者有西南境的西西坡,东南境的王窑坡及北中部马颊河北岸的小楼坡等。境内有海河水系的卫河、马颊河、徒骇河3条河流通过。

 

气候气象  南乐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若用干湿季划分,每年的10月至下年的5月为干季,7月和8月为湿季,6月和9月为干湿过渡月份。年平均气温13.8℃,极端最高气温43.1℃,极端最低气温-21℃。无霜期20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26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2%,是河南省日照高值区。年平均风速为2.7/秒,常年主导风向是南风、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两季风向风速多变。年平均降水量599.7毫米,最大降水量836.4毫米,降水量少的年份,仅306毫米。

 

水文水系  南乐县属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卫河、马颊河、徒骇河。

  卫河 亦名御河,俗称运粮河。属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百泉湖和博爱县皂南,东北流经辉县、卫辉、浚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由山东省临清注入大运河。卫河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入南乐县境,流经涨汪、百尺西,过元村镇北,宋庄、梁村东,又北流经张浮丘西、邵庄东,经小翟西由西崇疃东出境。境内流长21.5公里,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卫河入南乐后,长期是水路运输要道;1964年后,水位逐年下降,航运终止;1980年后,河道近于干涸。

  马颊河  相传为禹疏九河之一。源于濮阳县澶州坡,因河势上宽下狭,形如马颊而得名。由清丰县大流乡王里固村北入南乐境,经东、西吉七两村之间北去,自近德固村东,杏园、岳固村西,流至姚庄村北,折向东流,过后陈家村南、崔方山固村北,梁方山固和王方山固村南,后平邑村北,至西小楼村南入大名县。境内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两岸有9条支沟汇入,是南乐县主要排水河道之一。

  徒骇河  相传为禹疏九河之一。源于山东莘县同智营。得名有两说,一是“禹疏九河以众徒起,故云徒骇”;一说“禹疏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云徒骇”。徒骇河南乐段为南北走向,系南乐与莘县的界河。入境后,经千口乡阎村、西节村东北流,至大清村东与西来永顺沟汇流,再东北出县境入山东界。境内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含永顺沟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两岸有11条沟汇入。徒骇河南乐段历史绵远,变化较大。大清村以上曾因缺乏修治淤为沙河坡,俗呼为东沙河,而大清以下名徒骇河,至龙卧村一带曾名龙窝河(或龙卧河、龙巢河)。1954年开挖子沟,东沙河与徒骇河上下疏通,通称徒骇河。此后,经常治理,河形始成。该河为季节性河流,夏秋多水,冬春干枯。

    南乐县属河南省比较干旱地区之一,水资源不多。水资源总量约为1.4395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总量为0.791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0.2808亿立方米,引黄河水年均0.3669亿立方米。南乐县人均占有水资源29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占有2324立方米和全省人均占有530立方米的水平。

    南乐县地下水属漏斗区。主要分布在4.5米以下至40米以上的地层之间,靠降水入渗、河流侧渗和灌溉回归综合补给。丰水年可利用量8409.4万立方米。枯水年可利用量3846万立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地下水埋深只有2米左右,随着地下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水位逐年下降。1966年至1975年的10年间,地下水位由3.8米降至5.17米;到1982年,水位埋深达612米,个别地区达13米左右;2009年地下水位达625米;2011年地下水位达627米。

 

土地土壤 南乐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开发利用;垦殖率较高,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匮乏。除生产建设和生活用地外,宜农而尚未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

    据2012年土地变更调整统计,南乐县土地面积6.228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水浇地4.327万公顷、园地1255公顷、林地2427公顷、其他林地294.5公顷、农村道路853.6公顷、坑塘水面140.3公顷、沟渠523.1公顷、设施农业地139.3公顷;建设用地:建制镇1030公顷、村庄8563公顷、采矿用地216.6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77公顷、公路用地669.9公顷、水工建设用地111.1公顷;未利用地:河流水面338.5公顷、内陆滩涂515.7公顷、盐碱地1175公顷、沙地741.8公顷。

    据1985年土壤普查资料,南乐县土壤共划分为潮土、风砂土2个土类,黄潮土、褐土化潮土、冲积性风砂土3个亚类,8个土属,24个土种。南乐县有潮土土类793743.6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97.5%,遍布全县各乡镇;风砂土土类面积20649.9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2.5%,零星分布于近德固、元村、西邵、张果屯5个乡镇。据化验分析,全县土壤钾丰富、磷不足,有机质和氮偏低。

 

植物动物 南乐县属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耕作历史悠久,原有的自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主要是栽培植被。境内生长的植物可分为农作物、人工种植的木本草本植物和野生杂草三部分。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绿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等,蔬菜主要有白萝卜、红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白头白菜、菠菜、芹菜、韭菜、大葱、土豆、蒜、辣椒、生椒、芫荽、藕、丝瓜、苦瓜、芸豆、豆角、木耳、蘑菇、茄子等。

     乔木有杨、槐、榆、柳、松、椿、桐,灌木有笸箩柳、柽柳、酸枣棵等,果木有苹果、杏、枣、柿、石榴、葡萄等,药材有苍耳子、香附、寸冬、金银花、枸杞、红花、地黄、杏仁等,花卉有牡丹、芍药、月季、夹竹桃、菊、玫瑰、木槿、文竹、茉莉、仙人掌、仙人球、裙子兰、鸡冠花等。

野生杂草有蒲公英、蒺藜、马齿苋、鱼醒草、猪毛菜、狼尾巴蒿、灰灰菜、茅草、米米蒿、扫帚菜、抓地秧、小雀卧单、三棱草、勾勾秧、水杂草等。

动物可分为饲养动物、野生动物两部分。

    传统的饲养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等,引进饲养的有肉牛、奶牛、长毛兔等。传统的饲养家禽有鸡、鸭、鹅、鸽等,以鸡为主,引进饲养的有肉食鸡、乌鸡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鸟类、爬行类、水生类、两栖类、昆虫类。兽类有鼠、刺猬、蝙蝠、黄鼠狼等,鸟类有麻雀、喜鹊、燕子、乌鸦、布谷、啄木鸟、斑鸠、猫头鹰、杜鹃、画眉、雁等,爬行类有蛇、蜥蜴、壁虎、蜗牛、蝎子、蚯蚓等,水类有鱼、鳖、虾、蟹、蚌、泥鳅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昆虫类益虫有蜜蜂、蚂蜂、螳螂、蜘蛛、蜻蜓、蚂蚁等,昆虫类害虫有蛴螬、蝼蛄、蚜虫、棉铃虫、地老虎、蝴蝶、飞蛾等。

建制沿革

历史沿革 西汉初,始置乐昌(治今南乐)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废乐昌县,其境东部属东郡东武阳县,西部属魏郡阴安县、繁阳县。三国时为魏国地,分属魏郡和阳平郡。晋,复置,更名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属魏郡,未久废止。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复置昌乐,属魏郡。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昌乐郡,郡治昌乐县。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约535年)撤昌乐郡,昌乐县属魏郡。同时又分置平邑县(在今县城东北2公里处),亦属魏郡,北齐废。北周复郡,昌乐县仍为昌乐郡所辖。隋开皇初(581年),废昌乐郡,昌乐县改属魏郡。大业初(605年),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属武阳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平邑县,大业初省入贵乡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乐县,属魏州。武德六年(623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城西北10公里)。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省繁水县入昌乐县。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易名南乐县。后唐,南乐属河北道兴唐府。后晋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南乐县隶属。北宋初年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赦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宋微宗崇宁四年(1105)年,改属开德府。金时属大名府。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属中书省大名府,后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清属盛京大名府,后改属直隶大名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属直隶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1941年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同年,冀鲁豫边区辟设卫河县,将南(乐)大(名)公路以西划入。1946年撤卫河县,其地仍属南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乐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消,南乐县划入河南省。1954年,安阳、濮阳两专区合并,改属安阳专区。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改属新乡专区。1960年,新乡、安阳分治,属安阳专区。“文化大革命”中改专区为地区,南乐仍属安阳地区。19839月,改属濮阳市。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境分设6个区,一区驻城关,二区驻韩张,三区驻福堪,四区驻谷金楼,五区驻张浮丘,六区驻近德固,共辖83乡、134个行政村、357个自然村。1955年,区以下由83乡并为34乡。1956年,乡镇取代区的建制,南乐县划分12个乡镇:吴村乡,驻吴村集;张果屯镇,驻张果屯;韩张镇,驻韩张;千口镇,驻千口;福堪镇,驻福堪集;谷金楼乡,驻谷金楼集;西邵乡,驻西邵集;寺庄乡,驻东寺庄;梁村乡,驻梁村;元村镇,驻元村集;近德固乡,驻近德固;城关镇,驻南乐县城。1958年,人民公社取代乡的建制,南乐县设12个人民公社。公社机关驻地除杨村公社由吴村迁驻仝杨村、史杨村、睢杨村、李杨村四村之间,梁村公社由梁村迁驻梁村铺外,其余未变。人民公社以下建制为大队、生产队,全县12个人民公社共辖314个大队2228个生产队。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恢复1958年以前的11个乡1个镇,各乡镇辖域与原人民公社相同。乡镇以下设行政村、村民小组,全县共有行政村320个、自然村403个、村民小组2587个。198612月,元村、韩张两乡改镇,全县政区由原来的111镇,改为93镇。20117月,福堪乡改为福堪镇。20137月,张果屯撤乡建镇

旅游资源

2014年底,南乐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仓颉陵古文化遗址、南乐文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是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纪念地、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东街古槐、千口古槐、留古店古槐、烈士陵园、吴书升烈士墓、刘法尧烈士墓、三娘子台遗址、黄氏迁民碑、梁天奇墓志铭。

仓颉陵庙座落县城西北十八公里处的梁村乡吴村,陵庙占地26600余平方米。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圣地,受“百王敬仰”、“万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仓颉陵高大雄伟,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陵墓西侧原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仓颉庙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中毁坏殆尽。20009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后,南乐县委、县政府致力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恢复仓颉陵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藏甲楼、大方碑、造字台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适当,仓颉塑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陵区庙区松柏成林、白杨参天,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底,全县人口5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13万人,非农业人口 3.99万人;男性人口27.14万人,女性人口25.9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100 ,常住人口45.91万人,城镇化率25.8%。全县出生人口6029人,出生率11.35‰;死亡人口3410人,死亡率6.42‰;人口自然增长率4.93‰。

 

民族 境内除汉族外,有18个少数民族,人口1576人。其中,回族1318人,满族89人,土家族33人,蒙古族24人,壮族23人,苗族20人,侗族13人,维吾尔族11人,达斡尔族10人,黎族9人,布依族8人,彝族6人,土族6人,水族2人,佤族1人,藏族1人,羌族1人,保安族1人。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