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爱新觉罗氏)《南乐简史》 (1644年至1911年) 濮阳仍称开州,州治在今濮阳老城,领长垣、东明等县,与南乐、清丰同属大名府。 世祖(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 知县李棣生主持续修《清丰县志》。 顺治四年(1647年) 正月,范县孔五率抗清军据南乐,清总兵孔希贵率军镇压;12月,孔五 战死。同年,榆园军首领丁鸣吾(又名丁维岳)、周魁轩等率部破寿张、范县、阳谷、开州, 攻章丘,进军泰安;翌年,又连破曹州、曹县、定陶等地,又分兵围攻濮州、东明、长垣等 ;再占范县城,杀知县孙养廉全家。知州杨天礻右带兵镇压。后,丁鸣吾等在郓城战死,余 部退走。 顺治六年(1649年) 正月,南乐地震。 顺治七年(1650年) 直鲁豫三省总督、兵部尚书张存仁为淹榆园军,决河南开封荆隆口黄河 堤。大水过开州、濮州、范县,直冲寿张,民众溺死逃亡过半。榆园军陷绝境于濮、曹州等 地。次年,张存仁统领满汉大军,水陆并进,镇压榆园军。梁敏、张七、李三帽等义军首领 被俘,为官军杀害。 顺治八年(1651年) 七月,黄河又决荆隆口,水复溢开州、濮州、范县、寿张等州县,城乡 皆成泽国,陆可行舟。顺治十二年(1655年),河塞水退,地始干涸,草木繁茂,少民居,豺 狼狐兔盈野。 顺治十年(1653年) 知县蔡琼枝主持续修《南乐县志》。 顺治十一年(1654年) 开州、濮州等地地震。清丰,夏、秋连降大雨,平地可行船,田禾淹 没,房舍多塌。 顺治十二年(1655年) 榆园军余部黄三胖,活跃于范县水上,被官军捕获,杀害于大名。至 此,榆园军抗清斗争失败。 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 知县陈璜主持重修《寿张县志》,共8 卷,刻印成书。现北京图书 馆收藏第6至8卷。 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 濮、范等州、县境内多水灾。 康熙五年(1666年) 开州,六月,地震;七月,大雨,州城垛口、铺舍、鱼楼等尽塌。翌年 ,知州孙捐俸修葺。 康熙七年(1668年) 六月十七日,范县、寿张、清丰、南乐等地,大地震,自西北而东南, 其声如雷,人不能立,房舍倒塌甚多,河水溢。八月中旬,复震多次。 康熙九年(1670年) 范县大旱,自春至七月不雨,麦禾尽枯。次年,春大饥,夏大旱,虫灾 。 同年,南乐知县方元启主修《南乐县志》,并修仓颉庙。 康熙十一年(1672年) 霍之修《范县志》。 同年,秋,清丰、南乐县飞蝗遍野,田禾绝收。 康熙十二年(1673年) 正月,范县大风雪,雷大震。 同年,张实斗修《濮州志》。 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一月,南乐大雨雪,震雷;夏,清兵南征,南乐县境驻军。 康熙十五年(1676年) 知县杨火景主持重修《清丰县志》,刊印成书。 康熙十八年(1679年) 七月二十八日,开州、清丰等地震。秋,南乐淫雨四旬方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二月,濮州、范县境黑风暴起,路人多迷途、冻死者。四月六日, 范县、南乐一带地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南乐大风雨,拔树飞瓦,房顶有全揭去者。范县等地,竹生花。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春,范县、寿张等县暴雨,平地积水丈余,饥民剥食树皮;多卖儿 女,饿殍甚众,逃散大半。秋,大水自开州赵村坡(今市区油田总部一带)漫至清丰、南乐, 陆地行舟,大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春,南乐、清丰等县瘟疫流行,人死甚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八月九日寅时,范县、开州地震有声,自北而南;九月十二日辰时 复震。 康熙五十年(1711年) 知县王培宗主持纂修《南乐县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郅介修《濮州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知县滕永祯主持重修《寿张县志》,共8卷,刻印成书。现山东省 图书馆、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等5处收藏。 康熙六十年(1721年) 濮州、范县境内春旱,夏涝,秋黄水(河决武陟)。次年,黄河复决, 灌水。 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 濮州改为直隶州,领范县、观城、朝城3县。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撤直隶州,改属曹州府,降为散州。 雍正二年(1724年) 清丰始行“摊丁入地”赋税制——丁银并入田赋,地丁合一,按田亩征 收。丁银为田赋的一项附加银。雍正四年(1726年) 寿张县行“摊丁入地”税制。雍正七年 (1729年) 开州实行“摊丁入地”赋税制。 雍正八年(1730年) 东平州升为直隶州,寿张县仍为属。 同年,知县段世奕主持续修《清丰县志》。 雍正九年(1731年) 现境内大饥。翌年,濮州大旱。 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 黄河决口荆隆口、阳武十三堡大堤,水注开州东南部,穿张秋运 河入大清河。濮州、范县、寿张成灾,濮州灾尤甚。 乾隆十九年(1754年) 正月,濮州、范县地震。 乾隆二十年(1755年) 邵士昌修《濮州志》。 乾隆二十二年至宣宗道光二年(1757年至1822年) 南乐、清丰县历水灾、雹灾、风灾、雪灾 、疫灾等,计10余次。寿张、范县历虫灾、旱灾、水灾、霜灾、风灾、震灾、疫灾和大饥灾 ,计10余次。饥民有相食者。尤以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为重,开州、范县、清丰等地, 二至八月不雨,麦禾绝收,大饥,人相食。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七月,范县、濮州、开州地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寿张黑虫成灾,邪术四起,割人发辫,剪人衣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八月,白莲教清水教派首领王伦、林哲于寿张县发动反清起义,取 县城,斩知县沈齐义,遂克阳谷等地,后遭清军镇压失败。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八月,范县、濮州等地震;九月复震。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元旦日食,上元月食。 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 开州知州杨自强重修州城,改城北门为永安门。 嘉庆七年(1802年) 春,范县境见日现三珥。 嘉庆八年(1803年) 黄河决口封丘境,濮、范、寿等州、县一片汪洋。黄水由东明入濮州境 ,向东注寿张入运河,汇至盐河(今大清河)入海。次年二月,决口堵复合龙,水循故道由东 南注淮入海。 嘉庆十一年(1806年) 李符清重修《开州志》,书成。 嘉庆十四年(1809年) 唐晟修《范县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年) 正月初十,日现双珥。春夏大旱;秋,桃李重华。 嘉庆十八年(1813年) 正月二十五日,范县境内见日现三珥。三月三日,黑风大作。开州等 地,民大饥,饿死甚众,人相食。 同年,白莲教首领李文成等于滑县起义,在开州南部数十村活动,乡民响应,与地主民团交 战多次,后遭清军镇压失败。 嘉庆十九年(1814年) 范县境,正月五日,狂飙;十五日,地震。是年,大饥。 嘉庆二十年(1815年) 范县等地,人多疫死。 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 秋,范县、清丰等地大旱,瘟疫流行,人死甚多。 道光二年(1822年) 清丰县武举张云亭会武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武状元)。 道光五年(1825年) 寿张县创建寿良书院。 道光九年(1829年) 二月二十三日,寿张、范县、濮州地震。十二月,又震。 道光十年(1830年) 闰四月,南乐、范县、寿张等地地震,响声如雷,河水漫溢,房屋倒塌 。后,旦昏屡震,至六月乃止。 道光十一年(1831年) 开州、濮州、范县、南乐县等地大瘟疫;冬大雪三日,积雪深5尺许 ,井水结冰,树多冻死,人冻死无数。 道光十三年(1833年) 清丰县城建进贤书院(清末改为模范小学堂)。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南乐县遭狼灾。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三月十七日,范县、寿张等县境,大风,冰雹;六月,飞蝗蔽野;七 月,雷雨冰雹,禾尽伤。 道光二十年(1840年) 开州城东南、西南城角各建塔一座。西塔名配文塔,后地震倒塌;东 塔名文峰塔,共7层,高10丈余。后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 同年,范县等地,麦秀双穗,六月大雨;秋多泻疾,人患缩筋,病死者无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五月初一,日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南乐境旱灾,庄稼绝收,人相食。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山东捻军经开州南部。境内始有捻军活动。 道光三十年(1850年) 正月初一,日食。六月,天大雷,两块陨石落于濮州许家洼。 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 九月二十五日申时,天鸣声如雷,陨星落于箕山旁,色如黑石。 咸丰三年(1853年) 三月八日子时,寿张地震。 同年,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率部北进,先后攻下寿张县张秋及郓城、莘县、阳谷等地。 咸丰四年(1854年) 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北伐援军至寿张县张秋镇,农民3000余人起而 响应,加入太平天国军。 咸丰五年(1855年) 六月,黄河决口兰考县铜瓦厢厢北,改道东北流,穿运河,夺大清河在 山东利津注入渤海,结束了黄河南流夺淮700多年的历史。开州、濮州、范县、寿张受灾, 数百村被淹没,人畜伤亡甚众,泛滥数年未治理。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新黄河堤防建成 ,河患方被控。自此,黄河主河道遂在境内形成,除1938年6月蒋介石派兵扒开郑州花园口 大堤致使黄河改道东南流入淮河8年外,至今未变。 咸丰六年(1856年) 元旦,日食;正月初三,大风,日中有黑子。秋,濮、范等州、县蝻生 ,禾稼食尽。 咸丰八年(1858年) 八月,慧星见。 咸丰九年(1859年) 二月八日亥时,寿张、范县、濮州地震。七月二十九日,开州又震。 咸丰十年(1860年) 二月初一,大风,慧星见于申方。 同年,二月,寿张县裴城寺民众义反,号称“红头军”;十一月,遭清军镇压。濮州、范县 一带的白莲教义军进攻大名府。 咸丰十一年(1861年) 开州、濮州、清丰、南乐、范县、寿张境内捻军活动频繁,声势大震 。开州、濮州捻军长枪会首领刘占考等率义军数万进军内黄县,围攻清丰县城,攻占南乐、 范县县城,焚县衙;与山东捻军首领易和尚等联合率众数十万,围攻开州城10余日;与范县 等地邱莘教(即八卦教)军、农民军联合,攻取阳谷、观城、朝城及郓城、巨野等数百府县城 乡村寨。期间,捻军与各地乡团(地主)武装战斗频激。清廷兵部尚书宫保胜带兵镇压。此后 数年间,各村乡绅大户与义军为敌,争相修筑村围寨墙。 同年,五月,慧星见于东南。 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 七月十五日,见慧星。七月二十二日巳时,开州境雷雨、地震,城 西大屯、王助(今濮阳市区王助乡)地裂,缝宽5至7尺不等。 同年,十一月,范县唐连庄(今唐梁庄)黄河河道因积冰凌,河水暴涨而决口,口门宽120丈 。 同治二年(1863年) 山东捻军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部入范县、濮州,与清兵将领僧格林沁战 于开州、清丰县境内,或迂回或阵地战,后离去。 同治三年(1864年) 三月,开州、东明、长垣等州、县筑修黄河堤埝。 同治四年(1865年) 正月十三日,开州、寿张、南乐等地,雷电交加,雨、雪皆土色;夏生 飞蝗。秋,黄河自关家屯决,濮州城尽被水漂,民溺死无数。 同年,捻军至寿张县境南部、范县。次年入范县旧城一带。 同治五年(1866年) 六至七月,大雨滂沱,范县、寿张、濮州等处,城乡水深丈余,城舍尽 荡。 同治六年至德宗光绪三年(1867年至1877年) 十年中,黄河决9次。濮、范境内尽淹。同治 六年,开州灾情最重,1147个村被淹。 同治七年(1868年) 黄河北岸筑民堰。民国六年(1917年)秋,民堰改为官堤,翌年改为官守 。 同年,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部入清丰,过南乐境。 同治八年(1869年) 七月十五日,开州境有流星向西南去,有声如雷。 同治九年(1870年) 六月二十四日夜,寿张县境大风雨,树多连根拔倒,房被毁,有守瓜田 人被吹空中。冬,牛灾,死甚多。 同治十年(1871年) 知县高俊主持续修《清丰县志》。 同年,开州修筑北金堤。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南乐知县张连瑞创建昌乐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六月二十日,见慧星。冬,范县地震。 同年,开、濮、范等州、县修筑北金堤,将原残缺老堤加高培厚,至次年六月先后完工,修 补金堤一百数十里。 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 范县、濮州大旱,自正月至闰五月二十七日始雨。牛瘟病流行;秋 ,蝗灾。 同年,开州白土罡至范县黄河北岸长堤修复。 光绪三年(1877年) 春,寿张一带饥荒严重。五月,南乐一带酷热,遭特大旱灾。十二月十 日初更时,流星光如斗,自西北向东南流逝,声如雷。 同年,正月至四月,筑自长垣境三桑园至张庄(今台前境内)黄河北临黄新堤。七年竣工,堤 长170余里,顶宽一丈六尺,底宽六丈,高一丈。 光绪四年(1878年) 冬,正月十七日,黄河凌成灾,决口濮州李家桥,范县、寿张受重灾, 大饥,人多疫死。春,南乐大风,麦尽枯,至次年始雨。开州,大疫,大旱,人畜死甚多。 光绪五年(1879年) 五月,开州地震。 光绪七年(1881年) 陈金式续修《开州志》。 同年,慧星见于开州东南。 光绪八年(1882年) 二月二十五日,南乐地震。八月,慧星似白练,下窄上阔,经九日乃灭 。 光绪十年(1884年) 范县城内设龙城书院。光绪末年停科举,改为学堂。 光绪十一年(1885年)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荣居静来开州,在城内东街建教堂(今濮阳县城东 街,复用)吸收教徒。至次年,城乡入教者达7000余人。后又立益华小学,并于三义庙设立 邮政局,掌开州邮政大权。 光绪十三年(1887年) 黄河溢决开州白土罡,水深丈余,范县、濮州、寿张受重灾,寿张城 灌水。清丰,夏、秋大旱,秋苗绝收。 同年,三月、十一月,南乐两次地震。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五月四日,范县、濮州、寿张地震。寿张知县吴鸿章督修寿张城护堤 ,东、西、南三面绕城(今残存),北接金堤,长计近8里。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南乐境,一月二十四日,雷雪,昼晦;十月三日发生45级地震,八 日大震10余次,九至十一日连震,十九日再震。 光绪十六年(1890年) 二月至五月,濮、范等州、县培修两堤(金堤、临黄堤)。五月至六月 ,大雨连降,清丰、南乐等地陆地积水可行舟。六月,黄水漫溢,长垣、濮州、寿张等州县 受淹。秋,寿张等地多瘟疫。九月,南乐县寺庄村北杏树开花,九月六日地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三月,南乐大寒,伤麦;五月,范县、南乐等地雨雹,雹大如鸡蛋 ,禾稼尽毁;五月末,南乐大雨数日,麦尽腐,生蛾。夏,黄河决口范县武西庄。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五月初四,地震。六月,黄河冲决寿张县杨庄大堤,金堤南村庄尽 淹,民饥疫死甚众。 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傍晚,南乐县空中有直径近尺的火球,拖丈余长尾,明如月,西南而东 北走向,后爆炸,火星四射,天无云而雷,人皆惊异。五月中,大风,伏麦拔树。九月,无 霜,百草不枯。九月中,大雷雨,冰雹。冬暖如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五月五日戌时,范县境,天有火球,大如斗,自东北而西南,行数 十里没。夏大旱,禾无实。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黄河决口范县、寿张杨庄3次。南乐境,九月,霜降,百草仍萋萋 不衰;十月,野草开花;十一月,有雷。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寿张、范县境,春,牛灾;夏,大旱,人多患黄疸病;秋,黄河决 于周桥口,水大溢,人多疫死。 同年,七月,“大刀会”兴起,反对“洋教”,在寿张县城南活动,后遭知县庄洪烈镇压。 清丰、开州一带,义和团首领韩大申、韩顺江(清丰人)举“清邑义和团”旗,号“反清灭洋 ”、“砍洋头,杀赃官,均粮食,过好时光”,聚众数万,捣毁今濮阳市区胡干城的天主教 堂,杀富济贫。后,义军被镇压。 同年,南乐境,四月,冰雹;八月,霜冰杀禾;十月,芳草葱郁,槐树开花,榆树结荚;十 一月三日,夜有火光流空,长数丈,明如月,是月大雨;十二月,树冻裂,大风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月,开州城民众奋起反抗侵略,烧教堂、杀“洋人”及“二鬼子 ”(洋人走狗)。知州唐贞吉压制民众活动。此次教堂损失,清廷列入屈辱的庚子赔款条约中 赔偿。 同年,“大刀会”首领李廷训聚众3000余人,活动于寿张、阳谷交界处,后遭围剿。 同年,南乐境,春,大旱;夏,大风雨,雷雹;七月二十三日夜,流星(陨石)过空,明如月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谕旨各省、府、厅、州、县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清丰始办学堂 ,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后兴办小学堂64处,学生3000余人。 同年,二月,南乐、范县等地,黑风,昼晦。秋,南乐蝗灾。 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901年至1910年) 十年间,开州王称等地,黄河决口10次。以宣 统元年(1909年)河决为害最大,黄河水直抵金堤,堤南各州、县境尽成泽国,经年未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夏郎轩由开州至清丰传教,并用眼药水及西药片 剂为人治病,西医始传濮阳一带。 同年八月,黄河决口寿张境大孝庄、宋庄等处,淹范县、寿张、阳谷等县。 同年,南乐知县施有方创建蒙养学堂。 同年,武勋朝纂修《南乐县志》,次年刊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正月初一,日有黑子。夏,黄河水淹范县、寿张等县;南乐境大风 、雨雹尺余,雹大有五六寸者。 同年,开州废科举,兴学堂,改庙宇为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寿张县始设劝学所(即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同年,十月,范县杏、梨树花开,榆树结籽,蝉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清丰县劝学所成立,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始招1个班,学制4年。 同年,范县一带土匪颇多,掠人抢物勒赎。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濮州高等小学堂成立,增设农桑和半日学堂。次年,知州高士英于 濮州城内设师范学堂。 同年,崔光煦主持编修《寿张乡土志》,共1卷。抄本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杨沂修《范县县志》。 同年,寿张县城设邮政代办所。 同年,复筑临黄北堤,上起开州辛庄,经濮州彭楼、辛庄、杨集、廖桥至范县境。修复北金 堤,自开州城东陈庄起,逶迤经范县马陵、高堤口,向东北至陈营入观城界。 同年,十月初四戌时,天有流火(陨石),自北而南,至河而熄。 宣统(溥仪)元年(1909年) 范县境,六月,慧星见西北方,转于西南至东北,至九月退。十 一月,桃、梨花开。 同年,高士英修《濮州志》。 宣统年间(1909年至1911年) 黄河决口范县、寿张县境三次。 宣统二年(1910年) 清丰县师范讲习所创立。 宣统三年(1911年) 开州第一所女子小学成立。时有学生10余名。 同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薄清洁、夫人玛丽亚等10人至开州,于州城东关建教堂(今存濮阳 县城东部县三中院内),成立清洁会,建立清洁医院、护士学校、圣经学校和华美中学(今 存县三中南侧,为城关镇第一中学)。并在城内西大街建教堂(今已废),成立培中小学,进 行文化侵略。 同年,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地区曹县)一带杆首(农民自发武装组织首领)李士考率众入清 丰、南乐等县境活动。至次年,活动不绝。 同年,南乐县人唐之道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参与辛亥革命。南乐境内,男人始剪发辫,持 续2年余。 同年,开州始设邮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