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楼乡(Ma Lou Xiang)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马楼乡因乡政府所在地马楼村而得名,属于老解放区。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5°49″,北纬35°59″,位于濮阳市东北部,台前县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2公里。东、南分别与山东省梁山、郓城县隔黄河相望,西与清水河乡为邻,北、东北与后方、孙口乡相连。乡政府驻地马楼村,电话区号00393,邮政编码457600。 政区沿革 抗日战争后期,区政府先后从清水河迁至黄那里、刘楼村、最后迁至马楼,定名为马楼区。县抗日民主政府曾驻黄那里。1958年8月马楼区改为人民公社,后曾与清水河几经分合。1974年属台前办事处,1978年属台前县,1984年改为马楼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马楼、吴楼、大寺张、裴城寺、满那里、后杨、靛池楼、马庙、遵化庄、李开甫、席胡同、棘针园、刘楼、前韩胡同、后韩胡同、三义村、前许楼、后许楼、闫那里、李胡、张集、武楼、李华、黄那里、马那里、河西赵、河西王、刘心石、闫五斗、张贯、韩庄、前李楼、后李楼、前张胡同、后秦、前秦、闫霍、闫庄、孙赞、王庄、王谭、梁路口、龙湾、胡庄、前赵、后赵、辛庄、葛集、后张胡同、毛河、陈楼、东尚岭、西尚岭、前尚岭、苗庄等55个村民委会。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6.40万人。乡政府驻地常住人口92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26人。除汉族外,还有回、苗、布依、侗族等少数民族(她们多为婚迁女性)。辖区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9公里,呈扇状,全乡总面积67.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9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上乘,海拔49~36米。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泛滥,形成了高中有洼、洼中有岗的微地貌,主要由河滩高地、沙质河槽地、缓平坡地、河间浅平洼地、河道决口扇形地等组成。 气候 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辐射量1177万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20.5小时,日照率为55%。多年平均气温13.2 ℃,一月份平均气温-6.6 ℃,极端最低气温-22.7 ℃。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平均持续天数为294天,大于10℃的平均持续天数为208天,大于20℃的平均持续天数为119天;无霜期平均为130天,年平均降水量551.5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 水文 境内主要有幸福闸、王庄闸,干、支、沟、斗、农渠117余条,基本上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4.4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 2011年末,发展高效特色种植甜瓜、金银花、杭白菊、牛蒡、山药等十几种高效经济农作物;2011年末,发展投资百万元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合作社组织达16个。 工业 以前张胡同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以汽车配件、相框扎花、木工艺品等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汽配产业也逐步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台前县富民强乡产业之一。 商业外贸 全乡现有马楼、黄那里、龙湾三大集贸市场,共有固定商户426家,流动摊点241家,从业人员2160余人,年交易额3500余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全乡财政总收入61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境内入驻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乡文化服务发展中心一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5个,各类图书室55个,藏书20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队伍达100余人。 教育 全乡现有公立中、小学校14所,民办4所,乡政府驻地设有中、小学各1所,全乡教职工189人,在校学生5940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村门诊所55个;医疗设施较为完备,有床位240张,每万人拥有40张;专业卫生人员200余人,其中执业医师50余人,护士100余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马楼―后方―台前主干道、101省道、濮台铁路相接的路网,完成了乡政府驻地及5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道路建设,交通出行十分便利,初步形成了以吴楼新社区―马楼汽配城―前张胡同工业园区--刘心实高效农业园区“四点一线”的交通发展新格局。建成马楼乡客运站,日发县际客运汽车120班次,日均客流量2000余人次。 邮政电信 设有中国移动、邮政所、新联通营业厅各一个,报刊、杂志征订量达3万余份,覆盖率达90%以上,网络铺设入村率达100%,宽带开通率达60%,电脑普及率达40%,固定电话普装率达到98%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