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侯庙镇 | 孙口镇 | 后方乡 | 马楼乡 | 清水河乡 | 打渔陈镇 | 夹河乡 | 吴坝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调查 馆藏珍品展厅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本地沿革
台前县党史资料汇编(一)
作者:台前县档案局、县志办  更新时间:2016-8-9


 

台前县党史资料汇编(一)

 

一、抗日战争爆发前,台前一带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

1932.7~1937.7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消息,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大批中小城市陆续传播。在此期间,也传到了台前一带的知识界。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正确道路,也使台前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此后,台前一带一批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率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台前一带的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4年秋,中共鲁西党组织负责人赵健民主持成立了中共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八乡师)党支部,这是台前一带知识界成立的最早的党支部;1936年秋,中共直南特委负责人刘晏春主持成立了中共甘草堌堆党支部,这是台前境内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共产党人在台前一带的早期活动开始呈燎原之势,他们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在白色恐怖下,不顾个人安危,在秘密发展壮大队伍的同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带领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官僚腐败政府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台前一带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干部条件,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台前一带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政治思想条件和社会基础

台前县于1978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县。它位于濮阳市东北部,黄河、金堤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地型呈犀角形伸入山东。东、南分别与山东省东平县、梁山县、郓城县隔黄河相望,北依金堤与山东省阳谷县接壤,西与范县毗邻。总面积454平方公里。现辖城关、侯庙两镇和吴坝、夹河、打渔陈、孙口、马楼、后方、清水河7个乡,共有372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台前县境绝大部分区域,历史上隶属山东省寿张县,直至1964年寿张县撤销,划归范县。其间,19416月,寿张3区即吴坝、夹河、打渔陈一带,划归张秋县,19476月张秋县撤销,上述地区复归寿张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台前境内共产党的活动,主要是在寿张县委、张秋县委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共党组织建立的政治思想基础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5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爆发,同样激励了寿张境内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投身于工农运动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把革命理论与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并在斗争中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寿张境内的进步人士,尤其是进步师生积极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月下旬,聊城的爱国运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并派学生代表王风级、胡学羁等到寿张境内开展爱国运动。他们在县城旧书院内召集商民、学生等四五百人,进行演讲,号召以实际行动反对卖国贼,拒绝对德和约,废除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订立的卖国二十一条,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同时揭发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媚外,对内袒护卖国贼、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丑恶行径。当时,群情激昂,纷纷咒骂日本政府和卖国贼,县政府未敢阻止。此后,境内的学生和知识界、商界越来越关注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并纷纷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和声援。

农历六月初,聊城二中、三师学生十人救国团派学生宋汝敬、赵金璞、崔士诚、蔡润堂等到寿张县发动爱国运动,在县城内示威游行,散发传单,贴标语,呼口号。在县城西关大会上(六月古会),救国团的学生利用说书的场地进行演讲,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揭发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丧权辱国的罪行,并宣讲了高丽(朝鲜)亡国的惨痛教训,号召抵制日货。他们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听众越来越多,群情激愤。从此,抵制日货、销毁日货的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展开。

五四运动,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全国一些省市陆续得到传播的同时,也传到了台前及周边地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6月,寿张县境一些学校,如寿张八乡师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讲课,唱进步歌曲,演进步戏剧,办墙报和组织读书会、教员联席会、共产主义青年小组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这些学校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在台前一带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在寿张县境内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

中共党组织建立的社会基础

1920年到1936年间,台前境内旱涝、蝗灾频繁发生,黄河多次决口,军阀混战,战火不断,土匪猖獗,再加上租税重,利息高,城乡广大劳动人民普遍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富有斗争精神的广大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强烈要求翻身解放,纷纷进行反抗。

1922年,寿张在军阀县知事罗天民的统治下,大小官吏贪污成风。粮房污吏孟宪龄、刘世英等吞食地方款一万余元,被群众查出,但他不倒出赃款,群众怨怒沸腾,抗粮不纳。刘、孟慑于群众威力,被迫倒出赃款四千元,并在县城内唱大戏四天,向群众道歉。是年,县境黄河北地主武装团总张行珍胡作非为,私立公堂,压榨群众,罪恶滔天,激起群众的反抗。当地进步人士孙之华、彭振怀等发动群众四五百人,在城内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欺压人民群众的恶霸团总!”“打倒恶霸张行珍!”要求政府取消其团总职务,终于取得了胜利。

1928年,国民党派孟仲璞任寿张县长,开始接管寿张县,并成立县党部。孟仲璞私征地方款8000元,在离任时吞没,被地方人士查明。当时,开明绅士闫万铸、赵明泉、闫学堂等发动群众集合在县府标帐,经新任县长尚焕章调解,迫使孟仲璞倒出赃款3000元,交地方款内开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攻东北,炮轰沈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仅三个月时间,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同胞落入魔手。寿张境内的市民和学生得知后,开大会,贴标语,发传单,举行游行示威,声讨日军的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台前人民先后掀起反捐税、反饥饿、反压迫和反对日军侵略、反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等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台前一带的建党工作,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状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最初的建党工作由县境西南甘草堌堆和县城附近的寿张八乡师两个地方开始,甘草堌堆一带党的活动隶属中共直南特委,县城附近的党的活动隶属鲁西北党组织。二是国民党在台前一带的统治力量,县城相对强,其它地方较弱,党的活动基本没有遭受大的挫折,党组织的发展较为顺利。

中共寿张省立第八乡村师范支部

(一)党组织的建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思想指导下,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1930年后,临寿张县的阳谷县、冠县、清丰县、南乐县和濮县等地都有了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而在寿张境内还是个空白。寿张境内的建党活动是从寿张八乡师开始的。1931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在寿张筹建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八乡师)它是鲁西一带的最高学府。

19327月,八乡师开始招生,一些进步青年入校学习,第一届学生沙延孝在家乡由济南一乡师冠县籍学生共产党员赵健民发展入党,他把党的关系转到八乡师,成为寿张县城一带最早的共产党员。从此,沙延孝受中共鲁西北党组织指示,开始在八乡师学生中发展党员。1933年,先后发展段延明(段缄三)、冯干才、王福昌、张仪亭等20多名共产党员,沙延孝、段延明为负责人。是年冬,针对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八乡师党组织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抗日宣传,秘密传播中共抗日救国主张,唤起广大群众投入抗日斗争。台前人民的抗日烽火开始由八乡师点燃起来。

八乡师的建党活动同党领导该校学生读进步书刊活动是紧密结合开展的。他们一方面与学校当局的限制和阻挠作斗争,一方面大力发动和组织学生读进步报刊杂志,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启发诱导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关心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抗日救国的大局。一批进步青年入校后,通过阅读革命书籍,开始接触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193433日,杨耕心、盛北光在阳谷县安乐镇建立临时中心支部,领导寿张、阳谷、东阿等县的党组织,杨耕心任支部书记。

19346月,冯干才(党内化名马英哲)介绍本班同学冯月秀(冯子华,莘县人)、路绍禹(戈力,东阿人)、张汝霖(张向善)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首次到寿张检查指导工作,住在寿张城内西大街路南的民生饭店,约见一些党员,对他们进行了考察教育和布置工作,并主持成立了中共寿张八乡师党支部,支部书记沙延孝,后由段延明、王福昌继任,时有党员十多人。

是年冬,冯干才又介绍二年级一班的王宪武(王维群,冠县人)、司银章(阳谷县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4月,冯干才、王福昌介绍一年级的孙怀清(东阿县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冯干才还介绍三年级一班的高清远(梁山县人)、三年级二班的时玉泉(冠县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刘懿祥(菏泽县人)、王汉雨(东平县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段延明先后介绍訾修林(阳谷县人)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司银章发展本班的张道昌(阳谷县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四年级的谷传增入党。

八乡师党支部在学生中发展的党员还有高孝风、王增秀(王毓亭,鄄城人)、秦观海等。八乡师党支部将党员多的班编为一个党小组,党员少的班合编为一个党小组。到1936年底,八乡师八个班有六个班建立了党小组,共有党员37名。

1936年春,八乡师党支部为了团结教育学生中的进步分子,还成立了读书会,由当时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的高清远负责。党组织在领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绝大多数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觉悟有了较大提高。

(二)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

八乡师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常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19337月山东党组织遭受破坏,和中央失掉联系,中共山东省委政治交通员赵健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全省到处寻找党员,以建立联系,恢复组织。19346月,赵建民主持建立了中共寿张八乡师党支部。是年秋末,杨耕心介绍王伯瑾(后化名朱涛)入党,并一同到寿张与八乡师党支部取得了联系。年底,中共鲁西总支部委员会负责人申云浦离开聊城师范,到阳谷县教书,领导寿张、阳谷、聊城一带党的活动。

193524日,在堂邑县城徐运北的家中,利用春节会友之际,赵健民主持成立了中共鲁西特委,徐运北任特委书记,申云浦任宣传部长,钱洪勋任组织部长,领导寿张、阳谷、聊城、堂邑、冠县、博平、东阿等地党的工作。中共直南特委负责人刘晏春参加了这次会议,段延明代表八乡师党组织参加了这次会议。八乡师党组织开始归中共鲁西特委领导。

1935年初夏,刘晏春到寿张县检查工作。1935年秋,赵健民自濮县寻找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后返回济南途中至寿张县,住在县城北关路西的一个小店里,约见了八乡师支部委员,介绍自己去濮县寻找上级党组织的情况,并对八乡师党组织作了重要指示。是年冬,赵健民再赴濮县途中,在县城北关路西的小店住下,黄昏后,约王福昌、沙延孝、冯干才等八乡师党支部委员于县城西北金堤南侧树林里开会。王福昌等人汇报了八乡师党支部建党情况。此时,该支部党、团员达到30多人,各班都建立了党、团小组。赵健民介绍了国内抗日斗争的形势和中共中央的政策。他要求八乡师党支部继续领导学生多读马列主义的书,多看报纸,多讨论形势时局的发展;要严密党的组织,为迎接全国抗日救国高潮作好准备。次日,赵健民从寿张西去濮县,在濮县徐庄找到直南特委负责人黎玉,同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从此,和中央失去联系长达三年之久的山东党组织,重新回到中共中央的怀抱。赵健民在返回济南途中,赶到寿张县城,再次约见王福昌、冯干才、时玉泉、刘懿祥等人,介绍了自己找到上级党组织的情况,并指出: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共同抗日,大家思想上要有一个转变,一切拥护抗日的人都要联合;要好好注意形势的发展,积极地发展学生抗日救国组织。

1936年春,赵健民、刘晏春到寿张县城约见王福昌、冯干才、时玉泉、高清远等人,赵健民先讲了形势和任务,刘宴春说要在寿张县城建立寿张县委地下党组织,要求八乡师的党员暑寒假期间在家乡发展贫农入党。根据工作需要,八乡师党支部进行改选,王福昌任支部书记,时玉泉任组织委员,高清远任宣传委员,冯干才负责同上级联络。

19364月,黎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到山东省重建省委和恢复各地的党组织。黎玉以北方局代表身份兼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健民为组织部长。在省委成立大会上,黎玉说明了重建山东省委的重大意义,确定了下一步的任务: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一切抗日爱国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群众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发展抗日救国会、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壮大抗日救国运动的力量;接受过去省委遭到破坏的教训,积极谨慎地恢复那些与党失去联系的县委、支部和党员的组织关系,反对关门主义,注意发展新党员;巩固党和进步群众团体的关系,防止敌人破坏。

19366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工作需要,选调人员,建立印刷机关和交通系统。寿张八乡师党支部学生党员刘懿祥担任刻印工作。是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原冀鲁豫边区(又称直南)特委所属的濮范一带的党组织与鲁西党组织统一建立鲁西北特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辖寿张、阳谷等12个县。1937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分为鲁西南特委(又称鲁西)和鲁西北特委,刘晏春任鲁西南特委书记,寿张、阳谷隶属鲁西南特委。

(三)在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八乡师建立党组织之际,正是国际和国内政治动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和热河省,并图谋侵占华北,亡我中华。值民族危难之际,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屈膝退让,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三个卖国的协定,对内疯狂进行剿共内战,镇压抗日活动,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极大愤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积极号召国民奋起抗日,批驳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八乡师党支部积极响应上级党组织的号召,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组织发动党员和进步学生同国民党反动当局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八乡师刚建校时,学校当局不仅招来一批反共的教职员工,招生时还特意从其他学校带来一批政治上倾向国民党的学生,校方在政治上形成一个反动体系,并在地方关系上结成乡党帮派,以对付进步力量。八乡师校长王冠英、教导主任高秉然、训育主任田漱芳是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的亲信,国文教员刘见高(刘培誉)是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他们对学生实行愚民教育、施压政策。校方每星期搞纪念周,对学生灌输反动思想,严禁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不得人心,激起同学们的气愤。同学们把国民党的国歌改为:杀民主义,吾党所宗;帝国主义,惟命是从……”

针对学校当局的反动行为,八乡师党组织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采取比较隐蔽而又灵活的斗争策略,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他们以党员为核心,通过建立一些灰色组织作为掩护,如文学研究会学生会读书会讲演会同乡学术讨论会等,传阅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提高学生的革命觉悟和民族意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引导发动学生同学校当局作斗争。

19354月,八乡师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进步青年,走上街头演讲,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品,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救国主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号召人们抵制日货,抗日爱国。8月,八乡师党支部以同学会的名义,向临清十一中、武训中学、兖州四乡师等学校发出邀请,组织旅外同学读书会,以共同学习的名义,团结革命同学,培养党员发展对象。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受其影响,寿张县的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小学教员,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订阅进步刊物,成立读书会,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八乡师党组织发动爱国学生上街游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他们办壁报,抨击时弊;举行演唱会,演唱救亡歌曲《开路先锋》,谱唱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演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的古装戏等。上述活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抗战热情,为共产党在台前一带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党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1936年初夏,八乡师举行建校五周年庆典活动,党支部积极准备文艺节目,在校庆纪念会上演出爱国京剧《王佐断臂》,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6927日,赵健民在济南被捕,因特务从他身上搜查出赵健民给王福昌的电报稿,10月初,韩复榘派特务奔赴寿张,到八乡师抓捕了王福昌。此次事件发生后,官方配合学校当局对八乡师实行严查,他们审问学生,没收了一些进步的刊物、书报,清查共产党组织,禁止抗日宣传。县政府召开教训会,疯狂镇压学生运动,扬言要抓一批共产党员。学校对进步学生以共产党嫌疑为名进行驱赶,共产党员被迫离校,党的活动暂时中止,八乡师党组织遭到破坏。王福昌被捕后,被特务押到济南监狱,在监狱中受尽敌人的各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次年夏,王福昌病故于济南山东高等法院看守所。

193610月,刘晏春派冠县县委书记王维群到八乡师恢复党组织,王维群指定时玉泉为临时支部书记,恢复了与上级党组织的关系。

八乡师党支部是寿张县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党组织在领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学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觉悟,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作了准备。这些党员和进步学生后来纷纷奔赴抗日前线,多数成为党在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

中共甘草堌堆党支部

甘草堌堆村位于台前境西南,北依临黄大堤,和郓城、鄄城隔黄河相望,地理位置偏僻。20世纪30年代初,该村属范县,与寿张县接界。当时,这一带旱、涝灾害频繁,加上兵慌马乱,土匪横行,地主豪绅鱼肉乡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2年春,在范县师范读书的中共直南特委负责人刘晏春来到黄河北岸的甘草堌堆村,结识了有正义感的王性钦等人,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王性钦等人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33年底,刘晏春介绍王性钦、陈友福、王性聪三人入党(另有卢兆德,是刘晏春带来的党员),并成立中国共产党甘草堌堆党小组,王性钦为组长。党小组建立后,在直南特委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先进分子入党。1936年又发展王福荣、王性尧、王性善等人入党。是年秋,刘晏春在王性钦家里主持建立了中共甘草堌堆第一届党支部,支部书记王性善,组织委员王性尧,宣传委员王福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台前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7年春,上级党组织在甘草堌堆村建立情报站,主要任务是传送鲁西北特委和泰西特委的往返文件。1937年秋,范县、寿张县遭受水灾,甘草堌堆党支部一方面组织贫苦农民抗洪救灾,一方面积极发展党员。1937年至1938年,党支部先后发展陈有贤、王性林、于士杰、陈兴理、王性和、陈有岭、陈有德、孙连元等人入党。1938年底,全村共有党员23人,1939年至1942年又发展了卢召太、王福连等十几名党员,进一步壮大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逐步扎下根,并很快成长起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党组织把许多党员干部送往抗敌前线,同时,领导群众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始终是一个攻不破、压不夸、不变色的坚强堡垒。

中共寿张刘楼村党支部

193612月,刘晏春、丁汉三介绍魏金加入中国共产党。魏金家居侯庙刘楼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外祖母的资助下,曾上三年私塾,其间,开始读革命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立志走革命救国道路。

1936年,他被推举到本村教书,将地主剥削农民的实情编成歌谣,当成课本,教学生朗读说唱。当地豪绅们极为恼火,告到县府,他被迫停止教书。是年,魏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年底,发展魏存心、魏存德、魏继更、蒋怀礼等7名党员。从此,中共直南特委领导人刘晏春、王镜如、卞涛、丁汉三等经常到这里秘密开会,通报情况,研究工作。

1937年初,刘晏春派白玉光找魏金,研究共同配合发展范、寿、朝、阳一带的党组织。魏金先后动员李耀亭、袁庆合等23人入党。6月,成立刘楼村党支部,魏金任支部书记,组织委员袁庆合,宣传委员李耀亭。党支部成立后,发动群众,割电线,贴标语,散发传单,同国民党当局、地主阶级开展了斗争。

中共寿张东门中心支部

1937年初,中共鲁西北特委派赵凤升到寿张发展党组织。赵凤升在寿张东门发展阎龙光(原名李景贤,后又改为岳川)为党员,阎龙光又发展徐波(原名徐昌禄)、罗秀伦、张传伦三人入党。是年41日,建立中共寿张东门支部,书记阎龙光,组织委员徐波,宣传委员罗秀伦,隶属阳谷县委。同年6月初,中共寿张东门支部改为中共寿张东门中心支部。是月,赵凤升根据中共鲁西北特委指示,将中共寿张东门支部的党员徐波、罗秀伦、赵强、杨朝柄调出,建立中共寿张北门支部,由徐波任书记,赵强任副书记,罗秀伦、杨朝柄任委员;将东门支部的党员阎代哲、李坤、姜德和、姚义远调出,建立中共寿张南门支部,书记姚义远,组织委员阎代哲,宣传委员李坤。以上两个支部隶属中共寿张东门中心支部。

另外,1936年夏,共产党员汪洋利用回家探亲之机,在夹河、吴坝一带开展党的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在台前一带的陆续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各级抗日政权和开辟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干部条件,奠定了组织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