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党史资料汇编(五) 扩大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4.1~1945.8) 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迅速发展,台前一带的抗战局面出现敌退我进的有利局面。台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连续发起攻势作战,境内敌伪据点相继被拔掉,根据地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1944年12月5日,寿张县城被攻克,标志着台前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台前人民进行抗战的历史证明,台前境内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台前粮食损失8289516公斤,房屋被烧毁破坏达1086间,牲畜损失5233头(匹);伤亡人口3455人,其中被敌人杀死474人、失踪566人。英雄的台前人民用生命和群血,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寿张地区的形势和任务 1944年,随着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出现的空前有利局面,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再失利,从河南开始,发动了打通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冀鲁豫边区周围的日军先后南调,兵力由12500余人锐减为6400余人,且多是新征老年兵和少年兵,厌战情绪严重,战斗力减弱。日本侵略者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加紧整编控制伪军,以代替其原地防守。在此地区虽然尚有15万伪军,但由于经常处在八路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之下,军心动荡,士气低落。而在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经过1941年至1943年的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的艰苦斗争,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边区整风运动、生产救灾运动和民主民生运动的广泛开展,调动了广大群众抗战的积极性,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资方面奠定了夺取抗战胜利的基础。在这种形势下,寿张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紧紧围绕巩固扩大根据地这个中心,加强整风学习,深入进行民主民生斗争,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强化对敌斗争和敌伪工作,并用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1944年5月11日,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南和冀鲁豫两区合并,成立中共平原分局,又称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两军区合并,组成冀鲁豫军区。原冀鲁豫区党委所辖的二地委改称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八地委,原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改称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中共寿张县委隶属冀鲁豫分局八地委。 两区合并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和北方局关于“团结华北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敌后抗战,准备反攻,迎接胜利“的方针,以及冀鲁豫区党委高干会议精神,寿张县委总结了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普遍认为过去的一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扭转被动局面的一年。表现在军事斗争上,由于正确执行了“敌进我进”和高度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实行对日、伪、顽、土匪、会道门的正确斗争策略,加上有利的敌情变化,所以全年军事斗争获得了很大胜利,从而达到了巩固根据地、扩大游击区的基本目的;表现在群众运动工作上,由于各级党委将发动群众作为中心工作,所以通过生产救灾和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焕发了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巩固扩大了群众团体,锻炼培养了干部,使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巩固有了人力和物力资源;表现在党的建设上,由于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了党的团结,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由于普遍开展整风运动,党的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得到加强,并有力地促进了对敌斗争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县委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主要是在武装斗争上,依靠群众的观念还不牢固,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结合不够密切,发展起来的游击区还未及时在政治上巩固,没有建立稳定的抗日秩序;在党与群众工作上,还存有英雄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群众工作中有包办代替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深入群众,没有从启发群众的基本觉悟、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基本利益入手发动群众。 县委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1944年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即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克服困难,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具体要求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完成6项任务:一是展开全面对敌斗争,扩大各种抗日武装力量,抓紧空隙进行部队和民兵整训,提高战斗力,为大反攻做好军事准备;二是党政军人员带头大力发展生产,掀起生产运动,克服困难,战胜灾荒,为大反攻做好物资准备;三是继续深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合理负担,巩固树立基本群众的优势,扩大农村统一战线;四是普遍深入地开展整风学习,审查干部,克服党内不良倾向,反对官僚主义;五是进一步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整体观念,团结广大群众,搞好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六是加强敌区工作,造成“有敌人无敌区”。 1944年初,寿张县周围的敌伪据点接连被扫除,日伪军龟缩在县城内不敢出动。全县的抗战环境和形势相继好转,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党组织进一步巩固、壮大。对日伪作战逐步由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由较小规模的攻势作战发展为全县规模的攻势作战,为争取全县抗战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继续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一、连续实施攻势作战 从1944年,寿张县抗日军民开始大反攻,抗日斗争声势异常浩大,日伪军在县境修建的据点一个个被抗日武装拔掉。龟缩于县城内的日伪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进出县城内外的人员盘查得更严,太阳未落就闭门落锁,不敢轻易出动。 1944年4月下旬,冀鲁豫第二军分区七团二、三营和八团、昆张支队一个营,以及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各一个营,在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和政委范阳春的统一指挥下,围攻张秋镇。由七、八团三个营为主攻,第一军分区三个营负责打聊城、阳谷的增援敌人。据守张秋镇的伪治安军营长张玉环见事不妙,在八路军正式围攻以前,即率部向北突围,行至王庄被昆张支队阻回。至此,战斗全面展开,经过一昼夜战斗,八路军扫除了外围据点,占领了四关厢,数百伪军见大势已去,乖乖交械投降,唯有治安军两个营龟缩书院(是一座高楼,周围有墙),占据有利地势,继续顽抗。激战三天两夜,因阴雨连绵,八路军爆破未成,又加聊城的日伪军增援迫近,八路军主动撤退。 1944年上半年由于抗日军民不断打击围歼日伪军,使寿张境内的伪军恐慌不安,纷纷交械投诚。日军为挽回败势,拼命顽抗。是年6月,寿张县城内日军一个中队,带伪军6个中队计700余人,向七区(清水河一带)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抢粮为主要目标的“扫荡”。冀鲁豫军区抗日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李德芳和政委李仲勋的指挥下,于大王集阻击日军,日军依仗优势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疯狂地向前推进,三支队战士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英勇还击,经3个小时激战,日伪军溃退。 1944年7月,日军700人携同寿张县伪军及郓城伪县长刘本功部13个中队共2000余人,向寿张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委驻地马楼、清水河一带“扫荡”。日军主力一部由北向南行进。军分区七团得知情报后,两个连预先埋伏在纸王村东地带,并挖好工事,等待伏击日军。等日伪军靠近二十公尺的开阔地带时,八路军突然向日伪军发起攻击,机枪、步枪、手榴弹等武器一齐射向敌群,日伪军突遭阻击,溃不成军。不到10分钟,打死打伤日伪军70余人,其中日军30人。为了保存力量,八路军沿路沟向西南撤退。与随后赶来的主力部队一同迎敌,日伪军见势,惊慌失措,狼狈逃窜。 1944年10月7日,军分区七团在分区司令员曾思玉的率领下,围攻张秋县城,几经激战,日伪军于12日弃城逃窜,张秋县解放。 1944年10月,寿张县城内伪军中队向刘奎斋、白蜡仝进犯,抓人逼粮,冀鲁豫军区抗日第三支队政委李仲勋带两个连,迅速从白岭、张庄、西官路一线,迂回到临近县城的长刘、杨岗等村设伏,待敌返城时伏兵突起截击,全歼伪军一个中队,其中生俘60余人,缴获轻机枪、步枪50余挺(支)。 二、解放寿张县城 1944年6月起,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和昆张支队,对昆张地区发动一系列战斗战役,取得了很大胜利。张秋、昆山两县重新恢复抗日民主政权,寿张城内的日伪军在东部受到抗日军民极大的威胁。寿张南面,抗日地方武装经常对郓、寿公路各据点袭击。8月,根据冀鲁豫军区的命令,第八军分区发起“讨刘(本功)战役”,使日伪军寿张至郓城的交通线被切断。寿张城外据点的敌人大部撤回县城,寿张城里的日伪军东、南、西三面处于八路军夹击之中。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县大队和各区区队积极对敌展开政治军事攻势,不断地打击袭扰敌人,寿张城里的敌人成了惊弓之鸟。10月,日军撤到阳谷城里。11月25日下午,伪县长兼伪大队长沈广训误认为八路军要攻城,便带领一部分武装仓皇弃城逃到阳谷县,冀鲁豫军区抗日第三支队和寿张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县城。沈广训得知进城的不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又派伪大队副刘得志带领6个中队600余人重新占领寿张县城。守城的6个中队,大部分和八路军有关系,有的是抗日政权派人打进去的。这些伪军没有战斗力,大有一击即溃之势,他们日夜守城不出,连吃粮都有困难。 为了乘敌人惊慌不安、立足未稳之时,一举解放寿张城,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要寿张县委敌工部摸清核实敌人兵力、装备、军事部署位置,以及日伪军活动情况,做好解放寿张城准备工作。县委敌工部立即研究,具体分工,迅速行动。李哲和副部长戴德通过城关区委(一区区委)负责人张传伦,通知早被派遣打入伪县政府田粮处工作的赵西祥,了解敌人的动态。赵西祥到县委敌工部后,用3天时间,写出一份完整准确的敌情材料,主要内容是:伪军人数、建制、武器装备、战斗力、军事布署、指挥机关;伪政府组织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及其对抗日的态度和表现,哪些人最坏,将最坏的人员每个人整理成材料;日伪财产分散或隐蔽在何处;绘制了一份日伪军城防地图。县委敌工部将这个敌情专题材料派人送到军分区敌工科。12月初,军分区敌工科又派人到寿张要求县委敌工部进一步核实敌情。县委敌工部立即派杨萃民潜伏到离县城三里远的陈永嘉家(一区区委负责人之一)召开会议,布置收集城内日伪军内情报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陈永嘉、姚义元、赵西祥、王玉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认为敌人兵力和装备同上次所了解的情况没有什么变化,并对敌人战斗力做了具体分析:伪副大队长刘得志和第二中队长有些执迷不悟,估计可能抵抗,其余五个中队都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有关系,地下党组织的内线可以控制其行动,如伪军一、五、六和占据费楼的伪七中队可能不战而放下武器。其中六、七中队驻守东门,共产党员曹华亭带领一中队驻守西门,占据四棚的伪十三中队也有地下党组织的党员和内线关系。杨萃民布置完进一步核实敌情任务后,参加会议的人急速返回城里。赵西祥又绘了一张日伪军重新布防地形图,由姚义元安全地把图送到城外三里庄交给陈永嘉,陈永嘉连夜把图送到县委敌工部,县委敌工部立即转报军分区敌工科。 1944年11月下旬,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第二政委万里决定,由第七团、分区特务连、炮兵连在寿张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攻打寿张城。12月4日,第七团和分区炮兵连、特务连由鄄城出发,冒着严寒风雪,跨越黄河故道沙滩,向远在130华里的寿张县城日夜奔袭。李哲和寿张县委敌工部的几个人随县大队行动,从清水河向北进军,直赴县城,听候分区命令。八路军首先切断寿张通往阳谷的公路,军分区命令寿张县大队包围徐楼据点,黄昏前完成包围。八路军攻城指挥部设在西关外距城门二百米的一家民宅内,曾思玉指示李哲等县委敌工部人员到前线配合七团展开政治攻势,在寿张城西门外阵地前向伪军喊话:“八路军优待俘虏!不打骂俘虏!不搜俘虏的腰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缴枪不杀!放下武器才有出路!不要再给日本人卖命!不要再给沈广训卖命!对于抵抗的要惩办,立功的受奖!”开始喊话时,守西门的伪军对空鸣了几枪以后就没有枪声了。这时,曹华亭带着部队在西门一家民房里隐蔽,等候八路军接收,西城门楼已无人防守。 时针指到七点,攻击号四面吹响,机枪、步枪齐鸣,杀声震天。炮兵连发几炮,把城门楼打了几个大洞,突击部队一个排迅速登上城门楼。曾思玉、段君毅、万里在城门楼下指挥部队登城。八路军很快占领大半个寿张城。占据南台的伪大中队长沈汉卿和固守南门的伪军中队长尹子伦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带队投降。伪十三中队长石永健和防守费楼据点的小队长徐小旺率部起义。仅两个小时,寿张全城解放,全歼伪军400余人,俘伪军大队副刘得志以下军、政、警人员600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在这次战斗中,仅有地下党员曹华亭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歼灭伪军后,县区武装人员立即封锁县城四门,打扫战场。中共寿张城区地下区委发动党员和群众,配合部队搜索隐藏的伪军政人员,清查枪支。经过两天紧张的工作,搜查出伪军政人员200余人、各种枪支100多支。军分区部队在寿张城住五六天,待秩序恢复撤往清水河附近休整。县城由县公安武装和一区区队防守。部队撤离时,全城人民敲锣打鼓夹道相送,并派出各界代表到分区司令部慰问。元旦前,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清水河召开庆祝寿张城解放大会,全县党、政、军、民、学、商等各界人士参加。寿张县城的解放,标志着台前全境解放,同时极大地削弱了鲁西地区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日军据守的阳谷县城处在抗日军民的东、西、南三面夹击之中。 三、支援阳谷战役,夺取最后胜利 1945年春,寿张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巩固抗战胜利成果,建设抗日根据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除奸反霸斗争,打击封建地主势力,进一步掀起民主民生革命的热潮。 但是,聚集在阳谷城内的日伪军困兽犹斗,经常结队于夜间窜到台前境内抓人、抢粮、放火,对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阳谷县城是鲁西地区的一个重镇,防御工事坚固,城墙高达10余米,四围壕宽水深,易守难攻。此时,周边诸县伪军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也退守阳谷,负隅顽抗。城内有曾坚守张秋镇为日军立过功的伪治安军张玉环团(缺一个营)约800余人,此团装备精良,极其顽固,是铁杆的保日派;有寿张伪县长沈广训和朝城伪县长刘金岭所属警备队四五百人;还有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数百之众;阳谷城内原有伪县长刘继春所属伪军近3000人。阳谷城内伪军共计4500余人。 根据抗日形势的发展,冀鲁豫军区决定,由第一、第七军分区部队打援,第八军分区负责歼灭阳谷城内的伪军。为了配合八路军解放阳谷,台前境内全民总动员,大力支前,各抗日团体纷纷行动,农救会筹集粮食,青救会组织支前担架队,妇救会赶做军鞋,学校师生上街宣传演讲,发动募捐,购买慰问品,群众踊跃捐献。仅白岭抗日高小师生向社会募捐之款就能够购买7头黄牛,这些款都买成了慰问品。 1945年7月19日夜,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主力部队连同地方武装6000余人包围阳谷县城。台前境内的民兵自卫队、模范班,跟随部队奔赴前线;担架队抵近城郊待命;青年学生到战场喊话,以鼓舞士气;各村老百姓抬着猪肉、白面,挑着瓜果、鸡蛋,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涌向前线,慰问八路军。经过几天激战,部队攻破阳谷城垣,伪军退居圩子内固守,在寿张县委敌工部长杨萃民等人的积极劝降下,阳谷县伪县长刘继春率3000余名伪军交械投降,治安军被歼,朝城伪县长刘金岭被击毙,寿张伪县长沈广训被活捉。7月26日,阳谷全城解放。 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及封建势力的夹击,为立于不败之地,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始终从实际出发,开展革命斗争。他们注重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地具体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一、县委的正确领导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县委首先十分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许多领导干部能够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的事业,具有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的高度的思想觉悟。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能够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联系实际,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群众路线,矢志不移,顽强奋斗,表现出了革命的坚定性和无私的牺牲精神,为广大党员群众树立了楷模。其次,县委善于结合复杂多变的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对敌斗争策略,纯熟地掌握了斗争艺术。在抗战进入困难时期,为战胜日、伪、顽、会、匪等反动势力和旱灾、蝗灾,全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制定的以下政策和策略:精兵简政,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敌进我进”,拆散日、伪、顽、会、匪的联合;县区武装和民兵配合主力军,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等。第三,大力加强党组织整顿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认真开展整风学习运动,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党政军民实现了政治上的团结、思想上的统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形势逐渐好转,由被动变为主动,并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在组织发动群众抗战方面,县委领导成员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始终关心群众疾苦,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当时,不少党员吃住在老百姓家里,视人民如父母,老百姓则把共产党当成亲人,干群之间是鱼水关系。共产党在抵御外侮的同时,打击封建势力,解放劳苦大众,开展减租减息,以实际行动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在日伪军疯狂“扫荡”时,群众自动将党员干部掩护起来,有的安排在自家的地窑里,有的藏于柴秸垛里。情况危急时,群众自觉将负伤的共产党员照顾备至,精心护理,煎汤熬药,喂汤喂饭。二区祝口村一位妇女,将自己的乳汁挤出来用小勺喂八路军重伤员,感人至深。当时,共产党人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台前人民,在寿张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勇敢地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出人出钱出力,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地主、富农和开明士绅共同抗日,这是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方针。县委始终与党外爱国人士真诚合作共事、平等对待,形成了互敬互助的战斗集体,结成了联合抗战的钢铁长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的深入开展,从经济上团结了全县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战。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全县最大的地主、士绅蔡如清曾在他家掩护过县委敌工部长李哲、副部长戴德。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开展,使寿张县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大发展,减少了敌对力量,为在全县实现全民抗战提供了保证。 三、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及其地方武装开展的军事斗争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大力支持下,县委始终注重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县、区均建立了较强的地方武装,根据地所属村庄全部建立了民兵组织,实行全民皆兵,大打人民战争,形成了抵御敌人的“人山”和淹没敌人的“人海”。上述抗日武装,在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创建抗日根据地。至1944年12月全县解放,全县地方武装发展到3000人,先后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给日、伪、顽、会、匪以沉重打击。在游击战中,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敌正面作战,民兵则割敌电线,破坏公路,拆除日伪防御工事,袭击小股伪军,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在战争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艰苦锻炼,成为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