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地方武装共120万人,敌我军事力量消长发生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被迫转向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提出,解放战争立即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争取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为此制定“两翼箝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战略计划。首先要求刘邓大军于1947年7月以前,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大量歼灭敌人,配合山东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尔后向敌纵深腹地大别山挺进,在鄂豫皖作战略展开,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管区。接着,陈(赓)、谢(富治)兵团从晋南强渡黄河,在豫西、鄂北、陕南作战略展开;华东野战军主力推进到豫皖苏地区,和刘邓、陈谢在中原地区形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开辟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云集孙口渡口待命强渡黄河船工夜间运送部队强渡黄河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前夕,为了保障大军顺利渡河作战,刘邓首长于1947年2月指挥完成豫皖边战役后,经孙口渡口北撤休整,巧施计谋,一方面把主力集中身边,而让太行、冀南军区部队伪装主力,在豫北发起攻势,同时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佯攻,以转移敌人视线。另一方面,则夜以继日地筹备渡河前各项准备工作。这是军事准备工作。在战勤准备工作上,1947年2月,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根据刘邓首长指示,于台前长刘村(后迁孙口村)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又称黄河司令部),发动各个渡口船只集中修补、隐蔽,并先后于台前境孙口、十里井、张堂、林楼、毛河(后迁陈楼)兴建5处造船厂,建造120只大船。同时,组建2300多名水兵,编为5个大队和1个独立营,其中四大队和独立营驻防孙口。水兵们昼夜苦练划船、隐蔽、抢救、游泳等技术。 刘邓大军以孙口渡口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民党以水代兵,自以为黄河天险能抵四十万大军,因此黄河南岸仅有两个师直接扼守河防,力量薄弱。二是孙口地处黄河由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区的过渡带,河床较窄,河势稳定,易于渡河,历史上为黄河水路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是联结鲁西南和鲁西北的交通枢纽。三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前夕,孙口北靠广大的冀鲁豫解放区,东不足50余里紧连泰山余脉丘陵地带,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并且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四是黄河南岸鲁西南人民可接应和配合部队作战。基于以上四个方面原因,决定了孙口渡口沿线,既是国民党军队北渡黄河进攻解放区的咽喉,又是刘邓大军实施战略反攻、南渡黄河、经略中原的战略重地。因而,刘邓首长决定把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选择在孙口渡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