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中心强渡黄河,是把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战火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变为现实的第一步,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揭幕战,它不仅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迫使国民党从西北、山东和中原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17个半旅前来围追,而且有力地支援了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战局都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壮举,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攻防形势,使中国共产党从此摆脱自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来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而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渡河的第二天下午,刘邓首长召集各纵队军政干部研究行动计划。邓小平指着墙上的地图说:“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集中兵力在山东和陕北两翼进行重点进攻,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晋冀鲁豫战场是联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 刘伯承插话说:“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得在场同志都笑了。 邓小平接着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 刘伯承说:“ 我们野战军要实施战略进攻,要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后方去。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驰骋中原。到那时候,北面的敌人就会被吸引过来,我们的担子就会加重,困难就会增多。” 邓小平说:“革命就是困难的事。我们的行动,决不是冒险,而是一个科学勇敢的行动。”沉思了一会儿,他又继续说:“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不打出去,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会消耗殆尽,我们就很难持久下去。”刘邓两位首长的讲话常常是一个没有讲完,另一个就接着讲,这间接反映出两人政治军事见解的和谐一致。 最后,刘伯承对南征行动作出具体部署,并决定出发前在鲁西南地区组织几场战斗。此后,刘邓首长在寿张县(今台前县)又住了3天,夜以继日地思考作战计划,指挥部队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