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百忍堂 
到了台前,不能不看百忍堂遗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家庭的向心力。中国的先贤们都认为国、家一体,从而形成了许多治家理念。而以一介平民,独创以一个字为核心的治家理念,维护其家庭在乱治交替时期长达二百多年而不分,其事迹载入“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鲁迅语)的二十四史”,让后代信奉千数百年至今不衰,在历史上只有一个,就是台前县唐朝时的张公艺。 百忍堂遗址,就是展示张公艺治家景况的遗址。张公艺生于公元577年,在他降生前,张氏家庭几代人尊老爱幼、团结亲睦,和谐乡里,已经成为名气很大的大家庭了。北齐皇帝曾于公元550年为其家庭赐匾“雍睦海宗”。在公元558年他11岁时,隋文帝又为其家庭赐匾“孝友可师”。张公艺兄弟十人,依次为温、良、惠、茂、俭、艺、成、让、秀、严,公艺排行第六,原叫张艺,后来年高德昭,人们以公尊称为张公艺。张公艺天生聪慧,在这个家庭的熏陶中,勤敏好学,克己修身,青少年时就有贤名。据说从十六岁开始就帮助料理家庭事务,谦恭有礼,处事公允,很得大家赞赏。在三十来岁时被大家推为这个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张公艺充分施展其治家管理的才能,以义、和为本,制定了许多家规戒律。他自己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任劳任怨,赢得了家庭中所有人的拥护,很快成了这个家庭的第九代掌门人。公元635年,在张公艺58岁时,唐太宗根据地方荐举,着以他的名义向张公艺家奉匾“义和广堂”。这对张公艺是极大地鼓舞,张公艺也更加勤勉谨慎,实行了一系列促使家庭兴盛和谐的措施。如,在家庭事务管理上,他适才用人,让能者治家,仿照汉朝推举贤良方正的方法让大家公推无私有能、年轻有为的子弟协助他管理各项事务。相传这个家庭推举过许多年少人当管家。家庭人员各尽所能,收入一律归公,住房按人划分,衣服统一制作,一日三餐集体“鸣鼓而食”。在家庭内配有学官,设置了学馆供子女读书。还设有练武厅、习武场,农闲时青壮子弟习武健身,预防外来侵袭。几十年间,这个家庭发展到“九世同居,土地千顷,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的规模,俨然一个家庭公社。唐朝初年,地广人稀,国家实行均田法,授田人丁一顷。那时顷小,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亩。张公艺家九百口人千顷地略超国家丁亩标准,并不算太大的地主。“四百区”就是四百个院落,恐怕除公用院落外,每对夫妇小家都要有一个院落。如此水平,可称小康,并不算大富。但即便如此,占地区域也相当现今一个中等乡的面积,非常可观了。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协助下派兵打败了高丽,农业连年丰收,“稔米斗至五钱,豆不列于市”(见《资治通鉴》),民富国强,认为功超前代,就决定封禅泰山。封禅泰山是一件极神圣极盛大的事情。古时人们认为北斗星为天之中枢,天帝居处,而泰山是地上和北斗星的对应处,合称泰山北斗,简称泰斗,为天地之极。改朝换代带来了太平盛世,说明当政者的作为符合了天地之意,就要去泰山筑坛,报天之功,曰“封”,在山南梁父辟基报地之功曰“禅”。公元665年11月,唐高宗在赴泰山封禅途中得知张家事迹,惊奇异常,就专门顺访了张公艺。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发东郡,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互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鸟长诸国,朝会者各率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这样一支百彩浩荡的队伍在皇帝率领下,去拜访一介平民,其荣耀名状可想而知。张公艺这时已经88岁了,但仍体健神清,引着唐高宗察看了家庭的景况,向皇帝报告了九世同居的历史由来。唐高宗生于帝王之家,见惯了尔虞我诈,面笑心恶,你吞我、我吃你的宫廷争斗、朝臣倾覆,对这样一个普通小康之家如此百多年亲和不二极感兴趣,就询问张公艺诀窍所在。张公艺提笔展纸,一口气写下了一百个“忍”字敬献高宗。高宗连连称善,神思触动,竟自流泣,感叹良久,当即下诏免除张家的一切丁服税役,对张公艺赐以缣帛。缣是双丝细绢,极为精致,着墨不漏,专供宫廷书画用和皇帝赏赐有功文臣及外使。高宗将缣帛赏给张公艺,是对其治家文化理念的褒奖,将其视同有功文臣。看到张公艺家和驿道间隔以济水,仅有一座张公艺家自修的小桥,甚为不便,就命户部专门拨款修一石砖桥,该桥长52米,13孔,宽6米,高7米,是我国黄河、长江、淮河、济水这四渎上最早的石砖桥,也是当时国内最长的一座桥,比赵州桥还长一米多。该桥当时被称为访贤桥,不知后来什么时候被改成了古贤桥。如此高宗还觉得不足以影响天下,回京后又封张公艺的一个儿子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制成匾额派特使赐给张公艺家。 唐高宗的表彰是张公艺家受到的规格最高、最为显赫的表彰,唐高宗题赐的“百忍义门”也是百忍堂称号的由来。不过当时并没有建立百忍堂。唐高宗的题词是以“忍”、“义”两德来推崇张家的,说来还真比仅一个“忍”字更加贴切。张公艺活了99岁,他去世后8年的公元684年,唐中宗将他的画像配于学宫。公元747年,地方官府奉唐玄宗敕建张公艺祠,由其六世孙张永岭管理。而后时断时续,到1633年明崇祯方敕建百忍堂,这一堂号才被固定流传下来。 张公艺生八男二女,唐高宗莅临其家后,张公艺的后代许多陆续被任为官吏,分居各地。特别著名的是六世孙张九龄,成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曾祖也就是张公艺的孙子张君政,生前为韶州别驾,落居韶州曲江,所以史载张九龄为曲江人。我2005年主持濮阳世界张姓恳亲大会来宾邀请,发现在广东、福建、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几个国家,到处都有百忍堂家族的后裔,都有百忍堂号,可见其后代繁衍之盛。
注:本文作者张满飚,原濮阳市政协提案委主任,世张总会文化与咨询委员会委员,濮阳华夏张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名誉会长。
|